蜜蜂舞蹈“风格”影响觅食成功率

Biologists have learned several interesting patterns related to bee communication. One such observation was that bees have consistent, unique ways of dancing, meaning each bee has its own 'style' that it adds to the communication. Could the success of the waggle dance be related to this uniqueness? Would bees that communicated similarly yield more successful
Home环境蝙蝠在东南亚对抗水稻害虫中发挥关键作用

蝙蝠在东南亚对抗水稻害虫中发挥关键作用

科学家们已经证明,皱唇漏斗蝙蝠不仅可以旅行很远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在海拔高达1600米的惊人高度进行捕猎——许多飞蝗在这个高度上飞行,它们是水稻植物讨厌的害虫。在这些高度上,传统的害虫控制方法如农药并不起作用。通过限制高飞飞蝗的蔓延,皱唇漏斗蝙蝠对害虫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也为南亚和东亚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发表在科学期刊《生态学》上的文章因此强调了保护这种蝙蝠物种的重要性和价值。

稻米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共同构成了其生产的最重要地区。飞蝗在当地的稻田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导致作物损失,从而给农民甚至整个经济带来了可观的财务损失。这些昆虫在它们的扩散阶段非常机动,利用300到1000米之间的风力进行长距离旅行。

由莱布尼茨动物和野生动物研究所(Leibniz-IZW)进化生态学系主任Christian Voigt教授领导的科学团队现在已经表明,皱唇漏斗蝙蝠(Mops plicatus)能够利用这些高度作为其捕猎场。这些结果是对这种蝙蝠飞行和捕猎行为的多年研究项目的结果。“皱唇漏斗蝙蝠是一种技术娴熟的捕猎者,专门捕捉空中开放的昆虫,即植被之上。”Voigt说。“到目前为止,它们在飞蝗活跃高峰期间的捕猎行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探索。因此,我们在这段时间使用微型GPS记录仪研究了皱唇漏斗蝙蝠在整个空域的捕猎行为。”

这种蝙蝠是一种热带蝙蝠物种,常见于东南亚,以数十万到数百万个体为群体在大型洞穴中栖息。早期研究表明,皱唇漏斗蝙蝠以飞蝗为食,包括褐飞蝗(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蝗(Sogatella furcifera)。当飞蝗大量出现时,它们会在高空飞行,袭击其他地区的稻田,并在那里繁殖。该团队的研究期间与泰国每年的飞蝗大规模出现正好重叠。

科学家们在泰国中部的罗勇省一个洞穴中使用雾网和手网捕获了几只成年皱唇漏斗蝙蝠。他们用医疗皮肤胶将一枚重0.95克的微型GPS记录仪附在每只动物的背上。GPS记录仪被编程为在晚上每10分钟记录一次三维空间位置。在几天后,微型记录仪又脱落,被科学家收回。

“我们能够证明,皱唇漏斗蝙蝠的觅食区域达到1743平方公里,这大约是柏林面积的两倍。”Voigt说。“至今为止,没有任何重达18克的脊椎动物被报道有如此之大的觅食范围。一些蝙蝠在一次觅食旅行中从洞穴出发,飞行距离超过200公里,并在一个晚上连续飞行长达11.5小时。它们在高于地面150米的高度上花费了超过50%的时间,定期达到超过1600米的高度。”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的科学家、论文第一作者Supawan Srilopan博士补充道:“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关于皱唇漏斗蝙蝠的空中选择、栖息地选择和觅食行为的详细见解。这种蝙蝠物种将稻田作为捕猎地,即使这些地方远离洞穴,且周围有其他作物。对稻田的偏好可能是由于捕食昆虫如飞蝗的更高可得性。”

科学家们强调,迫切需要保护和维护这种蝙蝠物种的自然栖息地、避难所和休息场所。尽管该蝙蝠物种有数百万个体,但全年定居蝙蝠的洞穴仅少于十个。保护这些洞穴免受干扰,如旅游活动,对于位于泰国中部的当地农民以及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偏远农业地区的农民来说,非常重要。“皱唇漏斗蝙蝠为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居民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远远超出了地方边界。他们对害虫控制的贡献有潜力持续保障亚洲的稻米生产。”论文共同作者、宋卡王子大学的Sara Bumrungsri教授强调。

这项研究是作为一个为期四年的项目进行的,该项目由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T)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