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生活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中欧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研究揭示了饮食的缩小,粟米的引入,迁移减缓,以及社会制度变得更加松散,挑战了关于游牧土丘文化牧民的旧观念。
中欧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青铜时代墓地的生物考古学调查为之提供了新的视角。由埃尔特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塔玛斯·哈伊杜和博洛尼亚大学高级助理教授克劳迪奥·卡瓦祖提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显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同,社会系统也进行了重组。
这项跨学科研究是基于在Tiszafüred-Majoroshalom发掘的青铜时代墓地,该墓地在中青铜时代(Füzesabony文化)和晚青铜时代(土丘文化)均有使用。这些发现使研究人员能够比较时代转换前后的生存策略。
研究团队在哈伊杜的领导下,并得到匈牙利国家研究、发展与创新办公室的支持,试图回答土丘文化的传播是否意味着新群体的到来,或者土著人是否继续生活,仅仅是物质文化发生了变化。此外,他们还考察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考古上观察到的定居点变化是否表明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是否开始追随主要以畜牧业和频繁迁移为主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定居农业。
研究的最重要结果:
饮食变化:根据氮稳定同位素研究,中青铜时代人们的食物消费要多得多,社会内部的差异在饮食中也更明显——尤其是在接触动物蛋白方面。这种差异在晚青铜时代减少,饮食变得更为单一,但更加贫乏。
引入了粟米:根据碳同位素分析,晚青铜时代初期开始消费粟米,这是一种生长迅速、能量含量高的植物。来自Tiszafüred青铜时代墓地的数据表明这是欧洲已知的最早的粟米消费证据。
流动性减少:根据锶同位素研究结果,中晚青铜时代的Tiszafüred人口流动模式不同。在晚青铜时代,识别到的移民更少,并且他们来自与之前不同的迁移来源。中青铜时代,除了当地人,在Tiszafüred生活的人中观察到多个移民,他们很可能来自不远的地方(例如上蒂萨地区,喀尔巴阡山北部),而在晚青铜时代,定居者可能来自其他地理区域(例如跨丹麦或南喀尔巴阡山)。基于放射性碳测年,早在公元前1500年代就开始移民,这支持了更西方的社群确实在土丘文化出现时达到了大匈牙利平原。
社会关系变化:在晚青铜时代初期,长期使用的土墩定居点被放弃,人们生活在更少中心化的定居网络中。这一变化创建了一个更加松散、不那么结构化的社会系统——这也反映在饮食习惯上。根据在牙石中发现的微遗物及上述同位素分析,这一时期的动物蛋白消费显著低于之前,这与先前认为土丘文化人群主要从事畜牧业的观点相悖。
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研究清楚地反驳了先前的观点,即土丘文化人群主要是游牧民。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土丘文化的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变化——如人们生活方式的观察差异、埋葬习俗和定居点——只有将传统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与现代生物考古学分析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