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分析了1400多名健康成人的临床、生活方式和多组学信息。排便频率被发现显著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健康。
每个人都会排便,但并不一定是每天。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排便频率与长期健康相关。
由ISB领导的研究团队检查了1400多名健康成人的数据,重点研究排便频率如何影响生理和健康。他们的结果将于7月16日在《细胞报告医学》上发表。
研究人员分析了消费者健康公司Arivale的自愿参与者的数据,专注于普遍健康的成人,同时排除了有特定健康状况或使用药物的参与者。
研究团队将自报的排便频率分为四组:便秘(每周一到两次排便)、低正常(每周三到六次排便)、高正常(每天排便一次到三次)和腹泻。
在分类后,团队检查了排便频率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联,如人口统计、遗传学、肠道微生物组、血液代谢物和血浆化学。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与排便频率显著相关。通常,年轻人、女性和BMI较低的人往往排便频率较低。
“以往的研究表明,排便频率会极大影响肠道生态系统的功能,”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约翰尼斯·约翰逊-马丁内斯表示。“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时,微生物消耗所有可用的膳食纤维,并将其发酵成有益的短链脂肪酸。接下来,生态系统转变为发酵蛋白,产生各种可以进入血液的毒素。”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的微生物组成与排便频率之间存在关联。发酵纤维的肠道细菌通常与良好的健康相关,通常在每日排便1-2次的频率区间内繁荣。相反,与蛋白质发酵或上消化道相关的细菌在便秘或腹泻个体中分别较为丰富。
此外,几种血液代谢物和血浆化学与排便频率显示出显著关联,暗示肠道健康与慢性疾病风险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具体而言,微生物产生的蛋白质发酵副产品,如对氨基苯磺酸盐和吲哚基硫酸盐,这些已知会损害肾脏的物质,在报告便秘的个体中更为普遍。与此同时,报告腹泻的个体的肝损指标则有所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吲哚基硫酸盐的血液水平与肾功能降低显著相关,提供了排便频率、肠道微生物代谢与健康组内器官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初步证据。
不出所料,报告食用富含纤维的饮食、保持良好水分摄入和参与定期锻炼的个体更可能落入最佳的排便频率范围。
“持续的便秘已被关联到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受影响患者慢性肾病的进展,”ISB副教授兼论文通讯作者肖恩·吉本斯博士提到。“然而,排便不规律是否是慢性疾病和器官损伤的早期诱因,或这些在疾病个体中的回溯性关联仅仅是巧合,仍然不确定。”
“在这组普遍健康的人群中,我们证明,尤其是便秘,与已知会导致器官损伤的微生物源性毒素的存在相关,此前尚未诊断出任何疾病,”吉本斯强调。
该研究还探讨了排便频率与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系,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历史与其排便频率相关。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阐明了排便频率如何影响所有身体系统,以及不规律的排便可能是慢性疾病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吉本斯表示。“这些发现可能为管理排便频率的策略提供指导,甚至在健康人群中,以增强健康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