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关注于理解信念动态,通常使用类比来阐明解释我们信念及其随时间演变的复杂认知和社会系统。例如,思想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在人们之间“感染”个体。我们可能会被与我们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所吸引,就像磁铁一样。社会信念可能会经历渐进的变化,直到达到一个临界点,推动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最近的一篇文章探讨了用于建模这些信念动态的各种类比的优势和缺点。
研究人员关注于理解信念动态,通常使用类比来阐明解释我们信念及其随时间演变的复杂认知和社会系统。例如,思想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在人们之间“感染”个体。我们可能会被与我们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所吸引,就像磁铁一样。社会信念可能会经历渐进的变化,直到达到一个临界点,推动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最近,由SFI教授Mirta Galesic和外部教授Henrik Olsson共同发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研究,考察了与建模信念动态时频繁使用的类比相关的益处和风险。
在SFI,研究人员跨学科借用他领域的类比是相当普遍的。例如,物理学的见解被应用于理解经济过程,而生态学的概念也帮助澄清科学合作。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计算机被类比为人类认知,但现在我们经常使用人类思维来解释大型语言模型的运行机制。“类比可能是有用的,但它们都有其局限性。关键在于知道何时类比已经被拉得过远,”Galesic指出。
信念动态中的一个著名类比是易感染-感染-恢复(SIR)模型,最初是在流行病学中创建的。这个模型展示了如何通过人群传播单一传染病,并且可以调整为更复杂的情况,比如持有一种信念可能会增加采纳另一种信念的可能性,类似于感冒可能增加发展肺炎的风险。
虽然类比可以通过揭示可能被忽视的属性而提供有价值的“概念里程”,但它们伴随的“概念包袱”可能导致错误结论。全盘接受一个类比及其相应模型而不承认其局限性,可能会导致不良决策或无效的反应。
SIR模型的一个重要局限性在于,信念传播的方式与病毒传播可能有显著不同。仅仅被曝光并不保证一个想法会引起共鸣。在信念的情况下,重复可能是无效的,特别是如果这些想法与某人的当前信念严重相悖。此外,思想更容易在拥有相似信念和特征的个体之间传播。
作者还调查了信念动态中其他类比的优缺点,如铁磁性、阈值、力、演变、加权加法模型和贝叶斯学习。虽然每个类比及其相应模型提供了有价值的概念和方法,但没有一个是完全足够的。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类比——确定它们能提供什么,它们有什么局限性,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见解——以发展准确预测和解释现实世界信念动态的模型,”Olsson表示。
与其单一依赖某个类比,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见解可能更有益,同时注意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归根结底,真正重要的是有助于解释所讨论的自然现象的结果,”Olsson强调。
“我们提供了一些使用类比创建信念动态模型的指导。首先,识别类比,然后将其转化为定量模型。同样重要的是进行实证测试和比较,以评估受特定类比启发的模型的实用性和相关性,”Galesic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