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通过寻找雪豹化石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这一重要发现使研究人员得以了解该物种在第四纪时期的演化历程,包括它们从西藏高原迁移到距离寒冷而高耸的喜马拉雅地区相当遥远的伊比利亚半岛的过程。
一支国际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雪豹化石,研究结果已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这一发现帮助他们绘制了该物种在第四纪时期的演化路径,并推测其从西藏高原迁移到伊比利亚半岛,这一过程远离喜马拉雅的寒冷高地。研究结果表明,雪豹更喜欢岩石景观和寒冷气候,而不仅仅是高海拔。这些信息对保护这一标志性物种的努力可能是无价的。
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的江左棋和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乔安·马杜雷尔·马拉佩拉领导,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雪豹(Panthera uncia)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估计野外仅剩约4000只。这些中大型猫科动物栖息在高海拔地区,通常在喜马拉雅山脉上方2000米以上。尽管它们的独特特征已得到多年的认可,但由于缺乏西藏及周边地区的化石记录,这些特征与它们适应西藏高原环境的关系及其演化背景仍然基本未被探索。此前,一些未经验证的遗骸在中国北部和欧洲被发现,但其真实性和演化分类仍存在疑问。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被分类为普通豹子(Panthera pardus)的多个样本,从中首次识别出了五个雪豹化石。这些化石遗骸来源于中国、法国和葡萄牙,约有一百万年历史。这一发现让研究人员能够概述该物种在第四纪时期的演化和生态适应,同时重建其潜在的地理和时间分布。研究结合了形态测量和系统发育评估,以及物种分布的数学模型。
研究强调了将雪豹与其更常见亲属区分开来的独特特征。普通豹子适应在森林环境中捕猎迅速的动物,而雪豹则拥有特别的特征,使其能够在恶劣的山区生境中茁壮成长。这些适应包括更大的牙齿、更圆的颅骨及更强壮的下颌和爪子,使它们能够高效捕猎如山羊等强壮猎物。
此外,它们在崎岖荒凉的环境中的生存依赖于其他一些重要适应。这些适应包括增强的双眼视力、增大的颅外耳结构以改善听觉、设计用于承受陡峭跳跃冲击的强壮四肢,以及用于平衡的长尾巴——所有这些特征在第四纪时期迅速进化,特别是自中更新世以来,大约50万年前。
这些重要的适应出现在最近冰河时代的寒冷时期,当时雪豹扩展到喜马拉雅山以外,进入中部中国,并且,研究人员注意到,它们向西扩展到伊比利亚半岛。在2000年代初期,葡萄牙波图德莫斯的业余洞穴探险者发现了一具显著化石:一具部分豹子骨骼,其几乎完好的颅骨,现在被认为是“阿尔加尔达曼加拉加的豹子”。这具化石被确定为西欧雪豹谱系的意外成员。
“我们推测,大约90万年前,欧亚大陆冰川的逐渐增强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环境,使该物种能够到达葡萄牙,并在约4万年前繁荣发展,”来自UAB地质系的乔安·马杜雷尔·马拉佩拉表示。
在葡萄牙发现这一化石对雪豹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雪豹更倾向于陡峭、岩石状的景观和寒冷的气候,而不单纯是高海拔,这挑战了之前关于它们栖息地偏好的信念。
“我们的分析表明,高海拔和雪可能并不是该物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而是开放和陡峭地形的可用性。这意味着,尽管雪豹始终适应山地生活,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需要高海拔和雪。这一认识,特别是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让我们对它们的生存充满希望,”乔安·马杜雷尔·马拉佩拉补充道。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于探讨阿尔加尔达曼加拉加豹子的神经解剖学和生态学,进一步阐明这一卓越山地捕食者的迷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