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斯达黎加,研究人员利用环境数据和在2014年至2016年重大厄尔尼诺干旱前六年的粪便样本,探索内分泌压力反应与白脸卷尾猴生存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在温和干旱期间,压力激素急剧增加的猴子在经历严重厄尔尼诺干旱时生存的可能性更高。随着全球天气模式变得愈加极端,对野生动物如何应对温度、降雨量和食物供应变化的纵向研究能够揭示哪些物种能够迅速适应。
一项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领导的最新研究揭示,在哥斯达黎加,生理对轻微干旱有更强反应的白脸卷尾猴更能生存于严重干旱条件下。
通常,关于野生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关注压力反应的负面影响——通常被称为“磨损”。然而,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的最新研究旨在探讨野生灵长类动物压力反应的有益方面,假设更强烈的压力反应可能有助于在严峻的环境事件中生存。
“我们的目标是了解压力反应如何帮助个体适应并承受更大的挑战,”UCLA进化人类学家、田野灵长类动物学家、该研究的合著者苏珊·佩里(Susan Perry)解释道。
由于对每只猴子施加相同压力源的实验不可行,研究人员利用了自然实验——严重的厄尔尼诺干旱——来研究这种极端气候压力源的激素反应与白脸卷尾猴在哥斯达黎加瓜纳卡斯特的洛马斯巴尔布达尔卷尾猴项目生存之间的相关性。
佩里和她的研究团队在瓜纳卡斯特观察猴子的行为及生存策略已有35年。为了这项研究,她的团队与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雅辛塔·比纳(Jacinta Beehner)和索非亚·卡雷拉(Sofia Carrera)合作,还有现任和前任研究生及研究助理,如艾琳·戈多伊(Irene Godoy)、阿什莉·门辛(Ashley Mensing)、朱莉安娜·达姆(Juliane Damm)和科琳·高尔特(Colleen Gault)。
干旱带来了新的见解
2014年至2016年影响中南美洲的厄尔尼诺干旱是近年来最严重的,导致许多猴子死亡。虽然这对猴子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是悲惨的,但这使得佩里的团队能够利用收集到的环境数据和之前六年的样本来探讨与白脸卷尾猴生存相关的内分泌压力反应。
在干旱期间,猴子开始减重,脊椎骨和肋骨显露出来;一些母猴甚至放弃幼崽去寻找食物。通常情况下,猴子在缺席时会照顾幼崽,但即便这些行为也停止了。死亡率飙升,尤其是在幼崽和年长母猴中。这一时期标志着佩里广泛研究中仅有的实例,这些行为适应性强的猴子未能通过改变饮食等行为调整应对环境挑战。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4只存活的雌性猴子和14只死亡猴子的粪便样本中的糖皮质激素水平,这些样本是在厄尔尼诺干旱前的六年中收集的(2008-2013年)。糖皮质激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炎症和免疫反应的重要激素。
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揭示的生存信息
分析发现,在温和干旱期间,压力激素显著增加的猴子,在经历严重厄尔尼诺干旱时的生存几率大于那些压力反应较轻的猴子。结果考虑了影响激素水平的各种因素,包括怀孕和一天中的时间。
通过更清楚地了解这种物种的适应性压力反应,佩里的团队可以探索个体在内分泌反应上的差异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这项研究强调了长期研究在理解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天气模式的升级,关于野生动物如何应对温度、降水和食物供应变化的纵向研究可以指示哪些物种能通过学习或生理变化迅速适应,哪些物种在生命中可能难以应对重大环境变化。这些信息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例如,无法迅速适应变化的高度濒危物种可能需要被迁移到与这些物种最初繁荣的地区气候匹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