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成功培养了一种寄生于古菌的超小细菌株,并将其分类为新物种和新属Minisyncoccus archaeiphilus。
日本先进工业科学技术机构(AIST)的研究人员与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北海道大学和东北大学合作,成功培养了一种寄生于古菌的超小细菌株,并将该菌株PMX.108T分类为新物种和新属Minisyncoccus archaeiphilus。
我们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寄生于产甲烷古菌的细菌,这些古菌在厌氧废水处理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这种超小细菌抑制了宿主产甲烷古菌Methanospirillum hungatei的生长。本研究代表了首次成功培养寄生于古菌的超小细菌,该类古菌大约在40亿年前进化分化,且在细胞膜脂质、遗传信息及其他生化特征上表现出显著的生物学差异。观察到该细菌具有有限的宿主范围,并且仅附着于宿主古菌特定的位点。
此外,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门Minisyncoccota,前称为候选门辐射(CPR)。对CPR细菌的系统发育分类及其在公共培养物库的保存,将推动对CPR细菌的研究,并预期加深我们对这些细菌的生理学和生态作用的理解,这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
背景
候选门辐射(CPR)是一个大型细菌系统发育组,包括各种未培养的谱系,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和人造环境中,但由于其培养难度,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生理仍然基本未知。由于其细胞和基因组小且缺乏生物合成途径,预测CPR细菌会在宿主生物上采取寄生或捕食的生活方式。尽管一些表现出域内互动的CPR细菌已成功培养,但至今尚无培养的菌株通过培养物库向公众提供,这阻碍了该研究领域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