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恐龙在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使大部分恐龙灭绝之前已经在衰退的观点,可能不是由于恐龙物种的真正减少,而是由于那时化石记录的恶化。
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恐龙在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使大部分恐龙灭绝之前已经在衰退的观点,可能不是由于恐龙物种的真正减少,而是由于那时化石记录的恶化。
这项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研究分析了北美在小行星撞击白垩纪末期(6600万到8400万年前)之前1800万年的化石记录。
从表面上看,这些化石——超过8000个——表明恐龙物种在7500万年前达到顶峰,然后在小行星撞击前的900万年内出现下降。
但研究团队发现,这一趋势是因为当时的化石不太可能被发现,主要是因为暴露和可接触的白垩纪末期岩石地点较少。
主要作者、UCL地球科学的克里斯·迪恩博士表示:“这是一个辩论了超过30年的问题——在小行星袭击之前,恐龙是否注定灭绝并且已经在消亡的途中?”
“我们分析了化石记录,发现四个恐龙分类群(类群)的记录质量在小行星撞击前最后600万年内变差。发现恐龙化石的概率下降,而这些地区在那时是否曾经有恐龙栖息的可能性是稳定的。这表明我们不能仅仅按表面来看待化石记录。”
“我们从那个时期获得的化石中有一半是在北美发现的。我们的研究结果暗示,至少在这个地区,在小行星撞击之前,恐龙的状况可能比我们之前的观点好,可能物种多样性比我们在原始岩石记录中看到的要高。”
为这项研究,研究团队考察了恐龙类群:甲龙科(如棍尾甲龙)、角龙科(如三角龙)、鸭嘴龙科(如埃德蒙托龙)和暴龙科(如霸王龙)。
他们采用了一种占用模型技术,这种技术之前在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用于估计一个物种栖息在特定区域的可能性。
他们将北美划分为一个网格,并根据当时的地质、地理和气候,估计这四种恐龙类型在白垩纪最后1800万年间四个不同时间点可能占据了多少网格单元。
他们发现,在这一时期,这四个恐龙类群所可能占据的土地比例总体保持稳定,表明它们的潜在栖息地面积保持稳定,灭绝风险保持在低水平。
与此同时,他们估计了这四种恐龙在每个区域被发现的可能性,基于一些因素,如可供研究人员访问的土地面积(即是否被植被覆盖)、裸露的相关岩石面积,以及研究人员尝试在该地区寻找化石的次数。
团队发现,在四个时间段中,检测的可能性下降,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裸露和可接触的相关岩石的数量。
研究人员还发现,与其他三类群相比,角龙类恐龙(如三角龙)在这个时期后期更可能被发现,并占据更多区域。
他们建议,这可能是因为角龙类在远离河流的绿色平原上更受青睐,而这种栖息地在当时成为主要的环境类型,得到了保护。这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内陆海洋的后退,该海洋将大陆分成两部分,供养该海洋的河流系统干涸。
共同作者、UCL地球科学的亚历山德罗·基阿伦扎博士,之前发表过关于白垩纪末期恐龙多样性和灭绝的研究,表示:“如果我们按照表面来看化石记录,我们可能会得出恐龙在最终灭绝之前已经经历衰退的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表明,这种表面上的衰退更可能是由于采样窗口的减少,受到这些终白垩世化石承载层的地质变化的影响——由构造、山脉抬升和海平面后退等过程驱动——而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波动。”
“恐龙可能并不注定在中生代末期灭绝。如果没有那颗小行星,它们可能仍然与哺乳动物、蜥蜴和它们的生存后代:鸟类共享这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