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提供了截至目前为止对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的不孕率的最详细估计。
谢菲尔德大学、伦敦动物学会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团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揭示了对新西兰特有的独特鸣禽——嗨嗨鸟面临的生殖问题。
该研究是首次将小型种群规模和性别比例失调与野生动物的较低受精率联系起来。它强调了当濒危物种种群减少和性别比例失调时所面临的严重生殖障碍。
研究人员检查了4000多枚鸟蛋,并调查了近1500枚未孵化蛋的生育能力。他们的发现表明,嗨嗨鸟孵化失败的平均17%可归因于不孕,而大多数失败是由早期胚胎丢失引起的。
研究发现,胚胎在发育初期的两天内风险最大。雄性和雌性胚胎之间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近亲繁殖也没有显著影响。此外,种群较小的年份不孕率明显更高,特别是在雄性数量多于雌性时。这表明,雄性对雌性的骚扰所增加的压力可能会导致这些结果。
嗨嗨鸟因高程度的雄性骚扰和频繁的异配交配而闻名,体现了性别比例失衡物种面临的生殖困难。在严重情况下,雌性每小时可能经历多达16次强迫交配尝试,这种行为既耗人精力又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生育能力下降。
通过了解种群规模和性别比例如何影响生育能力,保护主义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动物种群。这一知识可以帮助提高这些物种的生育率。
谢菲尔德大学的博士生和该研究的首席作者费伊·莫兰表示:“我们的主要发现之一是,早期阶段胚胎死亡是嗨嗨鸟蛋孵化失败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一阶段失败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这突显了进一步研究濒危物种面临的生殖挑战的紧迫性,以便我们能更好地解决导致其灭绝风险的因素。”
谢菲尔德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尼古拉·亨明斯博士及研究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发现强调了理解影响濒危物种生育能力因素的必要性。雄性偏向性别比例与生育能力降低之间的关联,表明管理种群组成对于增强保护工作中的繁殖成功可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