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及其国际合作伙伴的一组考古学家表示,从老挝东北部的Tam Pà Ling洞穴提取的微小土层的研究增强了对东南亚大陆上最早的智人迹象的一些理解。
过去14年,由来自老挝、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一直在调查这个遗址,该遗址提供了该地区我们直接祖先的一些最古老的化石记录。
最近,博士候选人维托·埃尔南德斯(Vito Hernandez)和人文学科、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院的副教授迈克·莫里(Mike Morley)领导的一项研究成功重建了该洞穴从52,000年前到10,000年前的地面条件。
埃尔南德斯表示:“通过在弗林德斯微考古实验室采用微层析法,我们可以解读洞穴的历史条件,并找到围绕Tam Pà Ling的人类活动的证据。”
“这个过程还使我们揭示了在东南亚发现的一些最早现代人类化石沉积在洞穴深处的确切方式。”
微层析法使研究人员能够仔细检查土壤,揭示保留有关过去环境的信息的结构和元素,以及可能在挖掘过程中因其微小规模而被忽视的人类和动物活动的迹象。
在Tam Pà Ling发现的人类遗骸的年代为86,000到30,000年。然而,在这项研究之前,周围沉积物的彻底检查尚未进行,以便了解其沉积方式或当时的环境条件。
在《第四纪科学评论》上的一篇出版物中,研究结果表明,洞穴的条件变化显著,从频繁潮湿的适度气候转变为季节性干燥的时期。
莫里副教授表示:“这些环境变化影响了洞穴的内部结构,并可能影响人类化石等沉积物在其内部的沉积方式。”
“关于早期智人如何被掩埋在洞穴深处的辩论一直在进行,但我们的沉积物分析表明,化石很可能随着松散沉积物和碎屑在时间的推移中被冲入洞穴,可能是通过邻近山丘的水在强降雨中运输的。”
研究人员还在洞穴的沉积物中发现了细微的炭和灰烬痕迹,表明在干燥时期该地区可能发生过森林火灾,或者人类在洞穴内部或入口处使用过火。
合著作者、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副教授法布里斯·德梅特(Fabrice Demeter)——一名古人类学家,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引导Tam Pà Ling的国际研究工作——表示:“这项研究开启了新的理解途径,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如何在气候变化时期驾驭东南亚不断变化的森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