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大学的科学家研究了控制性接受的发情期向非接受阶段转变的大脑机制,揭示了女性小鼠整个发情周期内激素驱动的行为变化。他们的开创性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个神经回路,该回路在发情期结束时触发性接受行为的迅速减少。
在社交物种如小鼠中,雌性经历明显的发情周期,成功繁殖不仅依赖于雄性识别雌性何时处于发情期并进行特定的交配行为,还在于雌性展现女特有反应,如接受或拒绝雄性的求爱。雌性小鼠只有在发情时,即排卵日,才会对雄性表现出接受。然而,关于雌性在发情期结束后如何停止表现出这种接受性行为的细节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由与发情状态相关的激素水平决定的,而是通过一种神经机制积极调控,促进性接受行为的下降。他们集中关注在中脑背缝核中普遍存在的雌激素受体β阳性神经元(DRN-ERβ+细胞),作为这一大脑机制的潜在候选者。
通过利用药物基因组学方法抑制DRN-ERβ+细胞的活动,研究人员发现雌性小鼠在发情后的第二天仍然表现出高接受性,类似于发情期间的行为。此外,对雌性小鼠中DRN-ERβ+细胞活动的分析显示,这些细胞在发情翌日对雄性靠近的反应比发情当天更强,尽管接受行为显著下降。研究团队还确定DRN-ERβ+细胞对若干调控雌性小鼠接受行为的大脑区域进行投射和影响。研究得出结论,起源于DRN-ERβ+细胞的神经回路在抑制发情周期结束时的接受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获得了科学研究补助金15H05724、21K18547和22H02941的资助,由SO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