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环境

地球核心之谜揭晓:3000公里深处固体岩石如何流动

在地球表面下,近3000公里深处,存在一个神秘的层面,在这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inexplicably 加快。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 D" 层感到困惑。现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突破性实验终于揭示了固体岩石在极端深度下的流动,表现得如同流动的液体。这种水平的地幔流动使名为后钙钛矿(post-perovskite)的矿物晶体沿同一方向排列,从而解释了地震行为。这是对地球深层内部机制理解的惊人飞跃,将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谜团转化为一幅生动的地下水流图,有助于推动火山、地震,甚至是地磁场的形成。…

新证据显示菲律宾在35000年前拥有先进的海洋技术

在对于东南亚史前时期的大胆重新想象中,科学家揭示了菲律宾岛屿民多罗在35000年前就是人类创新和迁徙的中心。先进工具、深海捕鱼能力以及早期葬俗表明,这里的早期人类并非孤立,他们是海洋先锋,塑造了一个广泛的区域网络。 在为期15年的开创性考古研究中,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的科学家们与国际专家和机构合作,建立了菲律宾群岛在古代海洋东南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有力证据。他们揭示了一幅有效的人类迁徙、先进技术创新及长距离跨文化关系的故事,追溯到35000多年前。 雅典耀研究人员的最新出版物展示了来自民多罗考古项目的大量数据和材料,包括一些菲律宾群岛上解剖学上现代人类(智人)存在的最早证据,主要分布在西民多罗——特别是在伊林岛、圣何塞和斯塔.特蕾莎,马克萨韦。 民多罗与大多数菲律宾主要岛屿(除了巴拉万)一样,从未通过陆桥或冰盖与东南亚大陆相连,海上穿越始终是到达这里的必要条件。这可能促使了适应这种环境的复杂技术的发展。 **菲律宾岛屿上复杂古代技术的证据**…

― Advertisement ―

spot_img

地球核心之谜揭晓:3000公里深处固体岩石如何流动

在地球表面下,近3000公里深处,存在一个神秘的层面,在这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inexplicably 加快。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 D" 层感到困惑。现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突破性实验终于揭示了固体岩石在极端深度下的流动,表现得如同流动的液体。这种水平的地幔流动使名为后钙钛矿(post-perovskite)的矿物晶体沿同一方向排列,从而解释了地震行为。这是对地球深层内部机制理解的惊人飞跃,将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谜团转化为一幅生动的地下水流图,有助于推动火山、地震,甚至是地磁场的形成。…

More News

地球核心之谜揭晓:3000公里深处固体岩石如何流动

在地球表面下,近3000公里深处,存在一个神秘的层面,在这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inexplicably 加快。数十年来,科学家们对这个 D" 层感到困惑。现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突破性实验终于揭示了固体岩石在极端深度下的流动,表现得如同流动的液体。这种水平的地幔流动使名为后钙钛矿(post-perovskite)的矿物晶体沿同一方向排列,从而解释了地震行为。这是对地球深层内部机制理解的惊人飞跃,将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的谜团转化为一幅生动的地下水流图,有助于推动火山、地震,甚至是地磁场的形成。…

为什么过去的大规模灭绝没有破坏生态系统——但这次可能会

数百万年来,像乳齿象和巨型鹿这样的巨大食草动物塑造了地球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在灭绝和动荡中令人惊讶地保持稳定。一项新研究揭示,在6000万年中,仅有两次环境变化显著重组了这些系统,一次是随着大陆陆桥的形成,另一次是由于气候驱动的栖息地变化。然而,生态系统适应了,新的物种取代了旧角色。如今,第三个由人类驱动的临界点威胁着这古老的韧性。 两次主要环境变化引发了大型食草动物群体的全球转变。一项与哥德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显示,这些生态系统尽管经历了灭绝和动荡,但仍然保持了惊人的韧性。 从乳齿象到古代犀牛和巨大鹿,数百万年来,巨大的食草动物在塑造地球的景观。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些巨兽是如何对剧烈的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以及它们的生态系统是如何找到保持稳定的方式,即使物种消失。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分析了6000万年中超过3000种大型食草动物的化石记录。 “我们发现大型食草动物生态系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惊人的稳定,即使物种不断出现和消失,”主要作者、当时在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员费尔南多·布兰科说。“但是在过去6000万年中,有两次环境压力如此巨大,以至于整个系统经历了全球重组。”…

新证据显示菲律宾在35000年前拥有先进的海洋技术

在对于东南亚史前时期的大胆重新想象中,科学家揭示了菲律宾岛屿民多罗在35000年前就是人类创新和迁徙的中心。先进工具、深海捕鱼能力以及早期葬俗表明,这里的早期人类并非孤立,他们是海洋先锋,塑造了一个广泛的区域网络。 在为期15年的开创性考古研究中,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的科学家们与国际专家和机构合作,建立了菲律宾群岛在古代海洋东南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有力证据。他们揭示了一幅有效的人类迁徙、先进技术创新及长距离跨文化关系的故事,追溯到35000多年前。 雅典耀研究人员的最新出版物展示了来自民多罗考古项目的大量数据和材料,包括一些菲律宾群岛上解剖学上现代人类(智人)存在的最早证据,主要分布在西民多罗——特别是在伊林岛、圣何塞和斯塔.特蕾莎,马克萨韦。 民多罗与大多数菲律宾主要岛屿(除了巴拉万)一样,从未通过陆桥或冰盖与东南亚大陆相连,海上穿越始终是到达这里的必要条件。这可能促使了适应这种环境的复杂技术的发展。 **菲律宾岛屿上复杂古代技术的证据**…
spot_img

Explore more

科学家利用化石评估佛罗里达州最大剩余海草床的健康状况:令人惊讶的是,它的状况良好!

新的研究显示,佛罗里达州湾岸北半部的海草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千年里保持了相对健康和未受干扰的状态。 佛罗里达州自然海岸的海草更绿……从某种意义上说。发表在《海洋生态进展系列》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佛罗里达州湾岸北半部的海草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千年里保持了相对健康和未受干扰的状态。 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海草生态系统,自1879年以来,几乎30%的海草已经消失。估计在1990年至2009年之间,每年约有7%的海草床消失。现存的海草通常状况不佳,而发现健康的避难所则是一件稀有的事情。 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汤普森椅的高级作者米哈伊·科瓦列夫斯基说:“今天没有什么是真正原始的,因为人类已经改变了地球上所有的环境,但这应该算是能达到的最好状态了。” 不过,弄清楚这一点并不容易。人类对地球所做的巨大改变不仅危及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而且几乎使我们无法知道健康生态系统应有的样子。…

野生猩猩表现出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交流复杂性

研究人员发现野生猩猩的发声具有层次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以前被认为是人类交流所独有的,暗示着更古老的进化起源。 在华威大学的突破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野生猩猩的发声具有层次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以前被认为是人类交流所独有的,暗示着更古老的进化起源。 考虑这句话——“这是追逐猫的狗,猫又杀了吃奶酪的老鼠”。这是一个由重复的动词名词短语构成的简单句——“追逐猫”,“吃奶酪”——是被称为递归的分层复杂性的一个例子。 递归是以嵌套的方式重复语言元素,使它们形成可理解的思想/短语。就像俄罗斯的套娃,递归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组合有限的一组元素,从而传递出日益复杂的无限数组信息。 人们普遍认为,嵌套交流是人类语言的一个独特特征,能够使我们的思维更复杂,但华威大学的研究,今天发表在《纽约科学院年鉴》上,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非常不同的哺乳动物遵循相同的行为规则

在自然界中——捕食者扑击、猎物逃跑、群体成员团结进食和休息——动物行为在其多样性中是辉煌的。现在,新研究表明,可能存在一种潜在架构,能在动物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时,规范它们的运动。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超出了以前的想象。 在一项涉及卡拉哈里沙漠的猫鼬、巴拿马雨林的考提和肯尼亚草原的斑点土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动物的日常行为展现出意外相似的模式。无论是猫鼬在沙子中抓挠寻找蝎子,还是考提在树冠中休息,不同景观、物种、个体和行为类型之间都保持着共通的行为秩序。对于由马普动物行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十四名国际作者团队来说,这一发现既出人意料又可能深具意义。 “我们原以为会有差异,”马普动物行为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论文的首席作者普拉纳夫·米纳桑德拉说道。毕竟,比较猫鼬、考提和土狼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环境和生态角色。“但是我们发现动物在行为之间切换的共同模式,无论是哪个物种或哪个个体。这就像它们的行为是基于同样的隐秘算法。” 揭示潜在模式 这个隐秘的算法在通过加速传感器收集的野生动物数据中显现出来——这些小传感器与我们手机和手表中跟踪我们活动的传感器相同。所研究的物种都是社会性哺乳动物,但它们在生态和行为上有所不同。斑点土狼是大型肉食性动物,猫鼬是小型挖掘动物,而考提则是浣熊大小的树栖动物。加速传感器每秒测量多次姿势变化,录制可以持续几天。这些从动物身上收集的高分辨率运动轨迹随后被利用机器学习分类为躺下、觅食和行走等行为状态。例如,一只猫鼬可能会躺下10分钟,然后短暂站起四处查看20秒,再移动四处寻找食物再持续几分钟。…

恶性循环:温暖湿地的甲烷排放如何加剧气候变化

最新研究发现,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能高于之前的估算。根据5月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北极的变暖正在加剧甲烷的排放,从而导致一个恶性反馈循环,这可能进一步加速气候变化。 “甲烷是一种非常强效的温室气体,我们需要紧急应对,”共同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环境科学合作研究所(CIRES)的气候科学家兰辛(Lindsay)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最近大气甲烷上升的显著部分来自气候变化驱动的自然来源。我们的减排努力需要更加积极。”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人为产生的第二大温室气体。但在100年的时间框架内,相等数量的甲烷所捕获的热量约为二氧化碳的30倍。自工业革命以来,甲烷已为地球的变暖贡献了大约四分之一。 兰辛在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博尔德的全球监测实验室追踪大气中的甲烷浓度已有十年。 兰辛和她在NOAA的同事们观察到,近年来大气甲烷水平迅速上升。虽然之前的研究显示化石燃料生产占全球甲烷排放的30%,但兰辛和同事们自2007年以来注意到微生物来源的排放量稳步增加。…

与两种真菌的双重关联提高树木适应性

当树木与土壤真菌形成紧密联系时,双方都能受益。许多树种通过与两种不同组别的菌根真菌形成并行共生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合作。这些树木在水分和营养缺乏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好,这在面对气候变暖时是林业的一项重要特性。 尽管树木拥有巨大的根系,但常常无法从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以健康生长。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陆生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真菌的共生关系。这些菌根真菌要么环绕根部,要么渗透根系细胞,从树木的光合作用中获取部分糖作为能源。作为交换,树木则从真菌那里获得磷酸盐和硝酸盐等营养物质以及水,这是一种便利的非浪漫婚姻。 双重共生扩大栖息地 以全球分布的400多种不同树种为基础,苏黎世大学(UZH)和农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明,它们中的许多进一步改善了这种合作系统。尽管大多数树种仅与单一类型的菌根真菌形成关联,UZH植物与微生物生物学系的Ido Rog表示:“有些木本植物同时与两种真菌类型结成联盟。”…

人类活动在数百公里外减少植物多样性

自然生态系统由能够在特定生物系统条件下生存的物种群体组成。然而,如果我们访问一个特定的自然区域,就不会发现所有能够在其中生存的物种。能够在特定地点生存但实际上未出现的物种比例被称为暗多样性,这一概念于2011年由塔尔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研究现在发现,这种暗多样性在人与自然活动更频繁的地区增加。 自然生态系统由能够在特定生物系统条件下生存的物种群体组成。然而,如果我们访问一个特定的自然区域,就不会发现所有能够在其中生存的物种。能够在特定地点生存但实际上未出现的物种比例被称为暗多样性,这一概念于2011年由塔尔图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提出。参与UPV/EHU的研究现已发现,这种暗多样性在人与自然活动更频繁的地区增加。 这项研究由UPV/EHU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小组参与,在国际DarkDivNet网络框架内进行,专注于全球119个地区的近5500个地点。在每个研究地点,研究团队分析了不同栖息地中的所有植物种类,以识别暗多样性。这种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创新方法使得能够估计每个研究地点的潜在植物多样性,并将其与实际存在的植物进行比较。 结果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一个未知效应。在人类影响较小的地区,自然栖息地平均只含有潜在物种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物种都能自然扩散到整个区域。相比之下,在人类影响较大的地区,栖息地通常只包含潜在物种的五分之一。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估计方法基于计数现存物种的数量,而没有考虑潜在物种,往往会低估人类影响的真实效果。 戈尔贝亚自然保护区…

欧洲的森林植物在光照丰富的半开放林地中生长最佳——这些林地由大型食草动物保持开放

在智人到来之前,欧洲的森林并不是密集而黑暗的,而是由开放和光线丰富的林地景观所塑造。来自奥胡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多数本地森林植物适应于半开放、充满光照的林地,这些林地是由大范围游动的草食动物如野牛、驼鹿和野马经过数百万年的影响形成的。 这项研究为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观念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这些传统观念认为欧洲的森林是封闭的森林荒野。 研究人员分析了中欧和西欧的917种本地森林植物,发现超过80%更喜欢高光照条件——这些环境传统上是由大型草食动物创造的。这表明,密集的森林只是在人类消灭大型草食动物后才开始广泛出现。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传统用于恢复的封闭森林模型并不符合大多数温带森林植物的进化历史或生态偏好,”首席作者、奥胡斯大学新生物圈生态动态中心的博士生Szymon Czyżewski说。…

在健康老龄化中,碳水化合物的质量很重要

饮食纤维和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在中年与老年女性的健康衰老和其他积极健康结果的可能性增加有关。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淀粉类蔬菜的摄入量较高与健康衰老的可能性降低有关。 根据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T.H. 陈公共卫生学院的让·梅耶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研究中心(HNRCA)的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中年时的饮食纤维、高质量和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与老年女性的健康衰老和其他积极健康结果有利相关。该研究于5月16日发表在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

重新发现已知的第一个细胞受体

科学家们旨在确定生理性阿什维尔-莫雷尔受体配体的组成和拓扑。它们的研究结果将帮助揭示该受体仍然隐藏的秘密。 在成为首个被分离的细胞受体和被识别的哺乳动物凝集素后,阿什维尔-莫雷尔受体在我们身体中的功能在科学家们面前隐匿了超过30年。 在2008年,圣地亚哥的科学家们通过确定该里程碑式肝细胞受体在败血症中的作用,给这个受体带来了新的启示。这些实验揭示了阿什维尔-莫雷尔受体的结合伙伴——被称为配体——在决定宿主对败血症的生存能力方面调节了血液凝固。 “这是一个对多种功能至关重要的受体,包括控制炎症和凝固,”圣地亚哥的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教授Jamey Marth博士说。“在败血症期间,它是一个关键角色,这种情况每年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癌症。”…

科学家追踪导致橙色猫变橙色的突变

许多与橙色猫相关的人会为他们的猫的“特殊性”作证。但现在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实际上姜黄色的家猫确实有一些独特之处。在一项新研究中,斯坦福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长期以来被推测但难以捉摸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使橙色猫变成橙色——而且似乎只出现在这种猫身上。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加深了我们对微妙基因变化如何产生新特征的理解。 许多哺乳动物有橙色的阴影——比如老虎、金毛猎犬、猩猩和红头人类,但只有家猫的橙色与性别相关,出现得更频繁的是雄性。 “在一些具有黄色或橙色色素的物种中,这些突变几乎都发生在两个基因中的一个,并且这两个基因都与性别无关。”研究的主要作者、遗传学高级科学家克里斯托弗·凯林博士说。 研究的高级作者是乔治·巴什医学博士,遗传学和儿科荣誉教授。…

数字重建揭示了史前生活的80个步骤

一只恐龙在超过1亿2000万年前的40秒旅程被昆士兰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数字建模技术复原了。 一只恐龙在超过1亿2000万年前的40秒旅程被昆士兰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数字建模技术复原了。 昆士兰大学恐龙实验室的安东尼·罗米利奥博士分析并重建了凤凰足迹,这是东亚记录的最长的由两条腿走路的捕食者留下的足迹。 “这是第一次对这只恐龙的运动进行逐步重建,揭示了它如何行走、改变步伐以及如何对环境作出反应,”罗米利奥博士说。 “这组连续的80个足迹延伸了70米,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一个被冻结在石头中的瞬间。…

我们应该保护非本土物种吗?一项新研究表示可能是的

一项新研究发现,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入侵植物物种在其原生范围的某些部分受到威胁——这引发了关于外来种群在全球保护努力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问题。 当一个植物物种扩展到其栖息地之外时,通常被视为对本土植物和动物的威胁。但是,当同一物种在其原生范围内挣扎求生时会发生什么呢?由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莱比锡大学和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研究人员主导的新研究发表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上,发现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一的自然化植物物种在其原生范围的某些部分受到威胁——这引发了关于外来种群在全球保护努力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问题。 研究的首席作者、iDiv和莱比锡大学的Ingmar Staude博士解释说:“我最初认为,扩展到非原生范围的植物物种是全球赢家,受益于范围的增加。然而,我们的结果显示,许多具有范围增加的物种同时也经历范围收缩,这使得我们对外来种群的评估变得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