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研究,收集了读者对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角色的看法。他们的发现表明,当读者看到提到人工智能参与新闻制作的署名时,他们对新闻可信度的信任度下降。这种缺乏信任在读者对人工智能的具体贡献不确定时依然存在,突显了人类元素在制作可信新闻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中的使用增加,记者和编辑不仅面临着利用该技术的挑战,还需要向读者披露其参与情况。堪萨斯大学的研究揭示,如果读者认为人工智能在新闻创作中发挥了作用,他们对新闻可信度的信任往往会降低,即便他们并不完全理解这一角色。
研究结果表明,读者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新闻创作中的使用,但他们往往对这种参与持消极态度。然而,理解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贡献和形式可能会很复杂,这表明在告知读者其使用情况时,需要明确的沟通。
“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我们想要探索读者如何看待其角色。我们的重点是理解他们对于媒体署名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影响他们对人工智能生成新闻的意见。”威廉·阿伦·怀特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副教授、研究的共同作者阿莉莎·阿佩尔曼解释道。
阿佩尔曼和同校的助理教授史蒂夫·比恩-艾美进行了一个实验,参与者阅读了一篇关于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安全性的新闻文章。参与者被分配阅读带有五种不同类型署名的文章:一种说是由员工撰写,另一种指出是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生成,接下来是表示人工智能辅助或合作的选项,最后一种声称完全由人工智能撰写。文章中的其他内容保持不变。
结果记录在由阿佩尔曼、比恩-艾美、莱海大学的贾海岩和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吴穆共同署名的两篇研究论文中。
其中一篇论文考察了读者如何解读提到人工智能的署名。读完所提供的文章后,读者被问及他们认为具体署名意味着什么,以及他们是否同意评估他们媒体素养和对人工智能的感受的陈述。结果显示,无论署名如何,参与者对人工智能角色的解释各异。多数人认为人类的输入是至关重要的,而一些人则认为人工智能主要作为研究助手或者帮助撰写文章。
这项研究表明,尽管读者理解人工智能是一种依赖人类指导的技术,但不同的署名用语导致了他们在解释人工智能在文章写作中角色时存在显著差异。当署名中提到人工智能时,会削弱他们对新闻来源和作者可信度的感知。即使是阅读“员工撰写”的人,通常也会由于缺少人类作者的名字而推断有人工智能的参与。
根据作者的说法,读者采用一种意义构建的方法来感知人工智能的含义。这种技术涉及利用已有知识来应对不熟悉的情况。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意义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对其影响缺乏明确性,他们将投射出他们对人工智能可能做了什么的假设。”阿佩尔曼指出。
发现表明,无论读者相信人工智能贡献了什么,他们对新闻可信度的判断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结果记录在期刊《传播报告》中。
第二篇论文考察了“人性”感知如何影响感知的人工智能参与与可信度评估之间的关系。它揭示,当认可人工智能的参与时透明度提高,读者将新闻中的人类存在与更高的可信度等同起来。
参与者评估文章中有多少百分比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而与他们阅读的署名无关。参与者认为人工智能贡献的百分比越大,他们对文章的信任度越低。即使是接触“员工撰写”的人,也觉得人工智能在其创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关键不是人工智能或人类是否撰写了内容;而是他们认为人类贡献了多少努力。”比恩-艾美指出。“这突显了明确性的必要性。记者通常假设消费者理解我们的流程,但许多人并不理解。”
发现表明,受众在新闻报道中更倾向于给人类贡献者赋予更高的可信度,这是一个传统上以人类努力为主导的领域。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侵入因此可能会影响可信度的感知,不同于YouTube等上下文,在这些地方算法建议没有与同等程度的人类参与相关联。
尽管令人鼓舞的是读者认为人类生成的新闻更可信,但记者和教育工作者在沟通他们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时,必须保持透明度。透明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今年发生的一个事件中,《体育画报》因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冒充为人类撰写而遭受了舆论的反弹。然而,研究人员认为,仅仅声明人工智能的参与可能不足以澄清其具体角色,而认为人工智能已超越人类参与的看法可能会对可信度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研究中关于作者身份和人性的讨论出现在期刊《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人工人类》中。
这两项研究倡导进一步研究读者对人工智能在新闻中贡献的看法,并建议该领域可以改善其沟通实践。阿佩尔曼和比恩-艾美致力于探索受众如何理解各种新闻标准,并发现读者常常误解更正、署名、伦理培训或人工智能使用等披露内容,与记者所意图传达的信息不符。
“我们的研究框架一直优先考虑理解读者是否真正把握记者的工作。”比恩-艾美总结道。“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公众对新闻工作认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