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团队中合作更有效,还是在小型团队中更有效?我们应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还是与持不同观点的人一起工作?新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见解。
每位经理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尤其是在大型企业中:如何最佳组织员工以激发创新思维?
参与更大的团队还是更小的团队更有利?我们应该与持相同观点的人合作,还是与持不同观点的人合作?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最新研究旨在回答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近二十年来,现任宾汉姆顿管理学院院长的谢丽·D·迪翁教授以及杰出教授佐山浩树一直在研究复杂的团队动态及其对组织成功的影响。他们最新的论文发表在npj Complexity期刊上,探讨了不同群体如何进行创造性任务。
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2016年硕士毕业、2023年博士毕业的曹亦丁;2016年硕士毕业、2022年博士毕业的董颖君;2024年博士生金民俊;2018年MBA毕业、2021年博士毕业的尼尔·G·麦克拉伦;2023年博士毕业的斯里尼瓦斯·潘迪;以及荣誉退休杰出教授弗朗西斯·J·亚曼诺。
这项研究涉及617名宾汉姆顿大学学生,通过一个类似Twitter的在线平台匿名参与,完成两项作业之一:为一台新笔记本电脑创建一个引人注目的营销口号,或撰写一个虚构的故事。参与者被分为20到25人的小组,每天登录大约15分钟,为期10个工作日,提交创意并对其他人的创作提供反馈。
在实验之前,对自我介绍作文进行语言分析,以帮助根据共享观点或背景对学生进行分类。有些参与者可以与整个小组互动,而另一些参与者则只与他们在环形组织布局中的“邻居”进行沟通。
为了评估生成创意的质量,研究人员征募了专攻营销或管理的博士候选人来评估口号任务,并从大学传播与市场营销部聘请员工来评估故事写作任务。
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多项发现可能与直觉相悖。
“将所有参与者连接在一个社交网络中,使每个人都能看到彼此的想法,导致创意多样性降低,”佐山说,他是托马斯·J·沃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系统科学与工业工程系的教员。
然而,与更多人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参与者的满意度。相比之下,和较少人互动的参与者感到更加孤立,但却提出了更高质量的创意。
此外,当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体合作时,他们的想法往往变得更加保守,因为每个人基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支持“更安全”的选项。
“随机连接个体实际上是生成高质量创意的最有效方法,”佐山指出。
他将创意生成过程比作进化,创意像有机体一样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适应和繁荣,或者因环境挑战而灭绝。
“当两个人交谈时,一个代表一个岛,另一个代表另一个岛。两者之间有一个通道,相互之间交换的想法就像鸟或鱼在两个岛之间移动,”他解释道。
“每个头脑中拥有无数的创意‘有机体’。这些想法可以从一个大脑迁移到另一个大脑;如果被欢迎,就会复制;如果被拒绝,则会消亡。因此,整个过程都围绕着促进生物多样性展开。”
佐山承认,在传统工作场所应用类似的实验设置将面临挑战。虽然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评估背景和文本提交,管理者可以简化重点:主要目标是什么?确保创意的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保留某个特定的想法。
迪翁认为研究的优势在于其跨学科的方法,探索了网络中的创造性过程。
“将创意生成与进化过程联系起来,允许研究团队建立一个共享的框架来检验我们的假设;然而,这个框架只是一个起点,”她表示。“如果没有每个团队成员独特的专业知识,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社交网络结构中的协作行为。”
佐山补充道:“我们论文的读者可能会从这些发现中获得不同的见解。这远不是该项目的最终结论;相反,它为未来的探索开辟了许多新途径。”
这些实验是在COVID-19疫情之前和初始几个月进行的,但该团队参与了大学公共卫生决策,项目因此暂停。
“虽然我们已经收集了数据,但疫情让我们没有精力和身体精力来分析我们的发现并撰写论文,”佐山分享道。“但现在,它终于发表了。”
即使项目处于暂停状态,迪翁仍对团队的进展感到鼓舞:“回顾2018年,’人工智能’在管理文献中几乎没有被讨论,更别提作为分析工具使用。我知道一旦我们能够重新聚集,我们就有机会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