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植体周围口腔黏膜中的钛微颗粒是常见的。这在一项来自哥德堡大学的新研究中得到了证明,该研究还确定了可能受这些颗粒影响的14个基因。
牙植体周围口腔黏膜中的钛微颗粒是常见的。这在一项来自哥德堡大学的新研究中得到了证明,该研究还确定了可能受这些颗粒影响的14个基因。
登记数据显示,瑞典约有5%的成年人有牙植体——并且可能在植体周围的组织中也存在钛颗粒。研究人员表示,没有理由感到担忧,但仍需要更多的知识。
“钛是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材料,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它是生物相容的和安全的,但我们的发现表明,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微颗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什么。它们会留在组织中,还是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哥德堡大学萨尔格伦斯卡医学院的高级牙周病学教授托德·贝尔根德(Tord Berglundh)说道。
在所有植体中发现
先前的研究表明,钛颗粒可能存在于牙植体周围的炎症组织中。新研究发表在《医学通讯》上,显示所有检查的植体中持续发现钛微颗粒——即使在没有炎症迹象的植体中也如此。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21名多处相邻植体患者的组织样本。样本采集于健康植体及受植体周围炎(一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影响的植体中。因此,每位患者均作为其自身的对照。颗粒的密度在患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同一患者中,周围炎有无的部位之间没有差异。分析是在与乌普萨拉大学的合作下进行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µ-PIXE的先进方法来映射组织样本中钛颗粒的分布。
受影响的基因
植体周围炎是一种与微生物生物膜相关的植体周围炎症性疾病,具有类似于牙齿周围牙周炎的特征。炎症过程复杂,植体周围炎导致支持骨骼的破坏可能导致植体的丧失。
“我们注意到,钛颗粒浓度较高的组织样本具有改变的基因表达,尤其与炎症和创伤愈合相关的基因。我们鉴定了14个这样的基因,但尚不清楚这些颗粒是否会影响局部免疫反应,或者基因表达的差异是否反映了个体间在炎症条件上的变异性,”哥德堡大学萨尔格伦斯卡医学院牙周病学系的牙周病专家兼研究员卡洛塔·迪奥尼吉(Carlotta Dionigi)表示。研究人员怀疑,在手术安装过程中,螺旋形植体插入牙槽骨中准备好的通道时会释放钛颗粒。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植体系统间微颗粒密度的差异观察值得关注,因为植体的表面结构可能会影响微颗粒的沉积。这现在成为了持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