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是中国长江特有的物种,因其智慧和迷人的外观而闻名;它看起来总是面带微笑。为了追踪这种濒临灭绝的江豚的栖息地范围随时间的变化,一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专家从中国历史文献中汇编了724首提到江豚的古代诗歌。他们的结果显示,过去1400年中,江豚的栖息地范围至少减少了65%,其中大部分减少发生在过去一个世纪。
“我们将2000年的中国文化与生物多样性联系在一起,”中国科学院的作者梅志刚说,他在长江旁长大,尊重江豚;他社区的长辈教导他们像精灵一样,预测天气和鱼的数量,伤害它们将带来厄运。“我们的工作填补了我们从化石和DNA获取的超长期信息与最近的人口调查之间的空白。这确实显示了将艺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的强大之处。”
长江是亚洲最长、世界第三长的河流,长6300公里,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延伸到上海附近的东海。历史上,人们——包括许多 prolific 诗人,例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依赖这条河流及其支流在该地区旅行。在途中,许多人看到了江豚的身影,江豚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淡水江豚,曾栖息于大部分河流中。
“与鱼类相比,长江江豚相当大,它们在水面上活动,尤其在雷暴前,它们真的在追逐鱼类并跳来跳去,”梅说。“这种奇妙的景象很难让诗人忽视。”
确实,随着团队系统性地收集、筛选和整理自618年起保留下来的诗歌,研究人员发现了数百个对江豚的提及。梅表示,像长江江豚这样的淡水哺乳动物在这些诗歌中如此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和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这项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现存大量的中国诗歌,以及每位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梅说。“我们必须弄清楚诗人们的准确性。有些人可能非常专注于现实主义,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他们所见;另一些人可能更具想象力,夸大他们看到的事物的大小或行为。因此,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些诗,我们不得不研究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写作风格,以确保我们获得的信息是可靠的。”
通过将江豚的提及与诗歌的其他部分以及诗人生活事件的历史记录进行背景化,研究人员能够确定目击事件的时间和地理位置。他们发现,清朝(公元1636-1912年)拥有超过一半的江豚诗歌,共477首提到长江江豚,其次是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177首、元朝(公元1271-1368年)的27首、宋朝的38首,以及唐朝(公元618-907年)的仅5首诗。
接下来,研究人员利用从诗中收集的信息重建江豚随时间的分布。他们发现,栖息地范围的急剧减少发生在过去一个世纪——清朝与现代之间。他们还观察到,自唐朝以来,江豚在河流主干部分的分布减少了33%,而它在长江流入的支流和湖泊中的分布减少了91%。
发现长江江豚的范围在过去一个世纪如此急剧下降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这些研究表明,它们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长江的改变——尤其是通过水利工程项目。江豚很可能由于1950年代大坝建设对河流主流的封闭,直接导致了它们从长江湖泊和支流的消失。另两种特有于长江的物种——白鳍豚和中华 paddlefish——在过去几十年中已功能性灭绝,可能也是由于相同的栖息地变化。
“保护自然不仅是现代科学的责任;它还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梅说。“艺术,如诗歌,确实能激发情感联系,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与自然之间应该有的和谐与尊重。”
展望未来,作者们计划深入挖掘他们收集的诗歌,以便了解过去的河流样貌、江豚群体的大小以及在数量减少之前它们的行为。他们希望他们的工作最终能帮助剩余的长江江豚种群恢复,并可能激励更多科学家从诗歌,以及小说和绘画等其他历史艺术形式中获得生态见解。
“这项工作让我重新思考历史文学的科学价值,并向我们展示了跨学科思维的力量,”梅说。“中国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可以是一种严肃的科学工具。利用过去来理解现在,‘解码’艺术背后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研究,这就像是在与过去的诗人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