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狒狒排成队伍行走,不是出于安全或策略,而仅仅是为了与朋友保持亲近。
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狒狒排成队伍行走,不是出于安全或策略,而仅仅是为了与朋友保持亲近。
狒狒在其栖息地内常常以结构化的队形移动,称为“进程”。以往的研究对这种行为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解释。有些人提出顺序是随机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狒狒是有策略地安置自己,脆弱的个体走在中心位置以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现在,斯旺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的GPS追踪技术,对南非开普半岛一群野生的查克马狒狒(Papio ursinus)重新审视了这种行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期刊行为生态学上,揭示了狒狒的运动模式是由社会关系驱动的,而非生存策略。
研究小组分析了78次旅行进程,持续36天,显示个体狒狒的行走顺序并不是随机的。
研究人员测试了狒狒进程顺序的四种潜在解释:
- 保护脆弱个体(风险假说)
- 争夺资源(竞争假说)
- 跟随领袖(群体决策假说)
- 从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模式(社会余蔽假说)
经过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狒狒的运动模式完全是由其社会关系驱动的。
斯旺西大学副教授安德鲁·金博士说:“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研究中狒狒的持续顺序并不是为了避免危险,就像猎物动物在群体中间定位一样,也不是为了更好地获取食物或水源,就像草原斑马的移动那样。相反,这完全是由他们的社会联系驱动的。他们只是与朋友一起移动,这就产生了一种一致的顺序。”
“在我们研究的狒狒群体中,更加社会连接且等级较高的个体通常走在群体中间,而等级较低的狒狒则往往在前方或后面。在这些群体移动中——像是前往一个熟悉的睡觉地点——群体很可能已经知道要去哪里。因此,走在前面的狒狒并不是在领导;他们仅仅是走在前面。”
这一发现引入了“社会余蔽”的概念。在建筑中,余蔽是当拱门并排放置时所产生的三角形空间。在生物学中,余蔽指的是某种特征并非因为直接选择而出现,而是另一些因素的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狒狒之间的一致旅行模式自然地源于他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作为为了安全或成功而演化出的策略。
研究的主要作者、斯旺西大学的博士生马尔科·费雷说:“我们知道强大的社会联系对狒狒非常重要——它们与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生殖成功率相关。但在这个背景下,这些联系并没有服务于特定的目的。我们看到的旅行顺序只是这些关系的副产品,而不是具有直接利益的策略。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在集体动物行为中这类余蔽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