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火成活动,包括侵入性和喷出性岩浆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月球内部及其热条件的宝贵见解。这些活动在近侧和远侧的分布并不均匀,突显出一种全球性的分界,被称为月球二分法。以往的月球样本均来自近侧(包括阿波罗、月球探测器和嫦娥五号),而从远侧南极-艾特肯(SPA)盆地获取的样本被认为对于平衡我们对月球的理解以及解决月球二分法之谜至关重要。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的嫦娥六号任务于5月3日成功发射,6月2日着陆月球表面,6月25日带着总重1935.3克的月球土壤返回地球。这一任务标志着全球首次从月球远侧进行的样本返回操作,特别是在SPA盆地的阿波罗盆地南部落地。这些宝贵的样本预计将为解决月球二分法的持久谜团提供重要见解,甚至可能改变我们对这个最近天体邻居的理解。然而,与嫦娥六号着陆地点附近的海区众所周知的火山活动相比,侵入性岩浆活动并不明显,其起源仍不清楚,这可能会妨碍样本可用后的未来分析。
最近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的一篇论文,由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钱宇琪博士、约瑟夫·米哈尔斯基教授和赵国春教授及其国家和国际合作者共同撰写,详细研究了嫦娥六号着陆区周围的侵入性岩浆活动,采用了遥感数据。这项研究揭示了这些岩浆活动的广泛而难以捉摸的特征,为月球深成岩石的形成以及嫦娥六号任务的发现提供了线索,这将有助于推动对月球远侧的科学探索。
研究表明,SPA盆地普遍存在侵入性岩浆活动。这些岩浆形式包括在陨石坑下发现的岩床、重力数据指示的线性和环形岩脉,以及通过其独特光谱特征识别的镁套侵入体。这些发现与SPA厚厚的中间地壳相符,在该地区,侵入体很可能存在。由于嫦娥六号在SPA盆地着陆,因此该任务可能收集到了被周围陨石坑开挖并移动到样本地点的深成岩石,现在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研究人员识别了两个严重侵蚀的陨石坑,其破碎的底部表明有可能发现更多类似的地质特征在月球上。这一切都表明了嫦娥六号采样区域内存在丰富的侵入性岩浆活动。
该研究追踪了嫦娥六号样本中可能的深成材料,表明有很强的可能性存在镁套材料,这主要来源于阿波罗盆地的西部峰环,由查菲 S 陨石坑的冲击提供。这些富镁材料可能为神秘的低 KREEP 镁套岩石提供关键见解。从未访问的远侧收集侵入性和喷出性岩浆样本,特别是神秘的镁套岩石,可能增强我们对月球二分法的理解,并解决与次生地壳形成及月球早期演化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月球样本研究领域领导者李先华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的发现为研究嫦娥六号样本中的深成岩石,特别是与镁套相关的岩石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地质框架。”他强调了目前对这些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间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并补充说,这项研究将对理解它们的起源作出重大贡献。
“这项研究充分体现了香港大学对中国月球探索计划的深度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地球科学讲座教授赵国春教授表示。“月球及太空探索是中国成为科学和技术领导者的雄心的重要方面,香港大学在这些倡议中积极参与将有助于提升香港作为全球科学与创新中心的地位,”他指出。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从嫦娥五号任务中获得月球样本的大学。在此基础上,香港大学的地质学家将寻求更多的机会来研究嫦娥六号样本,并增强他们在中国月球探索计划中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