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国际合作研究探讨了变雨量如何影响海龟幼崽的生长,表明降雨对生长的影响比气温波动要显著得多。当地天气条件影响幼崽的孵化和发育,而降雨的影响在不同种类的海龟中有所不同。对于食蟹龟,降雨增加导致幼崽的壳更小,但重量更重,而绿海龟的幼崽尽管壳也变小,但整体重量保持不变。幼崽的大小至关重要;较大的幼崽通常移动更迅速,这能提高它们的生存机会,因为它们在危险的沙滩上所花的时间更少。
雌性海龟通过产卵和用沙子覆盖卵来筑巢,然后再返回海洋。这使得卵可以独立发育和孵化。不幸的是,由于掠食者的威胁和气温升高,存活率很低。一旦幼崽进入海洋,只有约千分之一的幼崽能够成长为成年海龟。
幼崽大小至关重要。较大的幼崽能快速移动,这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机会,因为它们在危险的沙滩上所花的时间更少。
研究表明,空气和沙子温度显著影响海龟幼崽。较凉爽的条件会产生较大、较重的幼崽,且雄性比例更多,而较温暖的温度则加速孵化过程,并帮助保护免受掠食者的攻击。对于濒危的食蟹龟(Caretta caretta)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较凉爽和湿润的条件有助于产生更强壮的幼崽。相反,较高的温度可能缩短孵化时间,而不规律的降雨可能妨碍它们的生长,可能影响存活率。
维持温度和湿度之间的平衡对于这些受威胁的海龟的福祉至关重要。过多的湿气可能对胚胎致命。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与德国图宾根大学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波动降雨对海龟幼崽生长的影响,发现降雨对它们的影响比空气温度的变化更为深远。
这项研究涉及全球37个海滩的数据,包括佛罗里达的长期研究和在佛得角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降雨是决定幼崽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降雨降低了沙滩表面温度并增加了卵发育所需的湿气,使其成为比温度更好的大小指示器。
发表在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降雨的影响因物种而异。对于食蟹龟来说,降雨增多导致幼崽的壳更小但重量更大,而绿海龟的幼崽则发育成更小的壳而整体质量未发生变化。
“我们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对区域天气如何影响孵化和幼崽生长进行更多地方性研究的必要性,”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共同作者珍妮特·维恩肯博士表示。“这些发现对完善保护策略以加强对抗全球变暖的海龟保护至关重要。”
该研究通过分析来自博卡拉顿的数据,比较幼崽的尺寸(长度、宽度和重量)与当地气候变量。接着,收集了发现食蟹龟幼崽的19个海滩和17个绿海龟幼崽栖息的海滩的数据。研究的第三个部分在干季后的佛得角研究幼崽,评估这些条件如何影响它们的大小。
在地中海地区,特别是塞浦路斯和土耳其的海滩,干季通常几乎没有来自北大西洋的降雨。对于这些干燥地区的绿海龟来说,降雨的影响直到干季结束后才会显现。然而,在佛罗里达,由于当地气候模式,降雨量在孵化季节相对稳定,尽管七月和十月偶尔出现干旱和热浪。
“降雨对幼崽大小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维恩肯提到。“一种可能性是降雨使巢温度降低,改变温度并影响幼崽的性别比,这可能导致在大小和形态上的变异,类似于雄性和雌性巨型淡水龟的不同壳形。”
随着气候变化继续改变降雨模式——湿地区域愈加湿润,干旱地区愈加干燥——海龟筑巢地点的后果可能表明,食蟹龟和绿海龟的全球保护策略可能需要重新考虑。
“为保护的高效管理策略应优先考虑对关键筑巢地点的持续评估和纳入,强调地方保护倡议的重要性,”维恩肯强调。“研究来自不同筑巢地区的当地数据对理解海龟筑巢行为至关重要,使这些地方数据库更易获取和广泛共享,将增强我们的理解并加强地方保护工作。”
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来自图宾根大学的奥马尔·拉斐尔·雷加拉多·费尔南德斯博士;来自柏林洪堡大学的帕里玛·帕西-普尔;同样来自柏林洪堡大学的约翰·A·尼亚库拉博士;和来自图宾根大学的英马尔·维尔内堡博士。
这项研究得到了德国研究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WE 5440/6-1)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