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发现表明,维京人为了寻找海象,向北极地区航行超过6000公里。基因研究表明,来自格林兰的海象象牙通过广泛的贸易路线传入欧洲,并可能到达中东地区。
哥本哈根大学最近的研究揭示,维京人为了追求海象, traveled 超过6000公里前往北极。DNA研究显示,来自格林兰的海象象牙被出口到欧洲,并可能通过多样化的贸易网络扩展至中东地区。
在中世纪的欧洲和中东,来自遥远土地的商人们交换珍贵且稀有的物品。象牙是一种备受追捧的商品,来源于那些看似不可想象的地方。
随着十字军东征期间冲突导致大象象牙供应受阻,海象象牙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由于海象栖息在寒冷的冰雪地区,这种象牙必须从这些偏远地区运输到欧洲市场。
哥本哈根大学的最新研究强调,维京人在供应海象象牙的贸易网络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不仅将其提供给欧洲和中东,甚至可能延伸至东亚。
“我们的研究表明,维京人定期航行约6000公里到达西北格林兰的Pikialasorsuaq,一个以极端气候而闻名的地区。他们进行这些旅行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冒险,而是为了获取这种珍贵的资源,并在北欧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哥本哈根大学地球研究所的副教授Morten Tange Olsen及本研究的作者之一表示。
研究小组利用DNA分析,发现维京人在寻找海象的过程中比先前认为的更远。
这项研究是一个合作项目,涉及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来自格林兰、冰岛和加拿大的国际合作者。
贸易和狩猎技术的交流
为了验证维京人的广泛旅行,研究人员检查了主要从维京时期在欧洲、格林兰和加拿大的定居点出土的海象头骨碎片。
“通过分析这些碎片的DNA序列,我们构建了一幅遗传图谱,指示了维京时代各种北极海象种群的来源。这使我们能够准确找到这些动物在北极被捕猎的地点。”Morten Tange Olsen说道。
研究还表明,维京人与本土北极文化(如图勒文化和多塞特文化)之间的互动可能比以前认识的更多。
“我们的发现表明,维京人广泛旅游,并拥有一个比以前理解的更大范围的成熟贸易网络,并与早期格林兰和加拿大文化重叠。” 专注于海洋哺乳动物学和遗传学的Morten Tange Olsen表示。他将这项研究的成功归功于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之间的跨学科合作。
这项研究重申了维京人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卓越的导航技能和韧性,以及他们在建立超越欧洲的全球贸易网络中的角色。
“这是我们第一次获得一幅详尽的北极海象种群遗传图谱,揭示了诺斯人在哪里旅行以获取这一珍贵的象牙。”他补充道。
Olsen和他的团队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揭示维京人复杂而广泛的贸易网络及其与不同文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