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热浪(MHWs)在海洋表面上已被研究超过十年,但最近在《自然》杂志中的发现显示,80%的MHWs发生在100米以下,且独立于表层事件。这突显了海洋变暖的一个被忽视的方面。
这项研究由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
MHWs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期,这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伤害,影响了珊瑚礁并导致物种迁移。全球变暖使这些事件更加频繁,澳大利亚东海岸和塔斯马尼亚、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均有显著案例。
历史上,MHWs一直通过关注表层温度的卫星数据进行监测。然而,这项最新研究表明,深水热浪可能被严重低估,揭示了我们对其总体影响的理解存在显著差距。
这项突破性的全球分析利用了来自全球海洋的超过200万个海洋温度观测数据。
根据CSIRO的冯明博士的说法,关于次表层事件的信息一直稀缺——直到现在。
“我们的研究发现,MHWs常常潜伏在水面之下,独立于表面发生的热浪,”冯博士表示。
“深海容纳着多种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和鱼类。
“这些结果提高了我们对极端温度事件在海洋表层下发生频率和强度的认识,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后果。”
这项研究还强调了海洋洋流,特别是涡旋,如何影响MHWs,并将其确定为次表层现象的重要因素。
“涡旋是影响海洋中热量的吸收、重新分配和储存的涡动水流。它们对温度变化至关重要,”冯博士指出。
“我们的数据表明,较深的MHWs常常与海洋涡旋相关联。
“近年来,由于涡旋中能量的增加,全球变暖加剧了海洋涡旋中的温度极端。这可能导致表层下更频繁和强烈的MHWs。
在东澳大利亚洋流区域,来自澳大利亚综合海洋观察系统的数据表明,发生在水面以下的MHWs中,有超过70%发生在海洋涡旋中。
海洋涡旋可以影响水中的酸化、氧气和养分水平。
通过了解驱动次表层MHWs的因素,例如涡旋,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这些事件在变暖世界中的表现,并作出未来的预测。
这项研究还将提高我们对MHWs对海洋物种生命周期和分布影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