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人们牺牲未知旁观者的倾向可能受到他们认为这些未被识别的个体是敌人的假设影响。这项研究于2024年10月23日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作者是来自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斯科特·丹尼尔森及其团队。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人们牺牲未知旁观者的倾向可能受到他们认为这些未被识别的个体是敌人的假设影响。这项研究于2024年10月23日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作者是来自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斯科特·丹尼尔森及其团队。
每年,平民和士兵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大致相同,通常由于针对敌方部队的空袭导致。已经报告了许多无辜平民被错误识别为敌方作战人员的事件,实际此类案件的数量可能更高,许多未被报告。
丹尼尔森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五个实验,以探讨在何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假设战斗情境中的未知旁观者是对手,这减少了他们对附带损害的担忧。共有2204名参与者面临一个现实的伦理困境:一名军事飞行员必须选择是否轰炸一个危险的敌方目标,即使这意味着会杀死旁观者。
前两个实验设在美国和ISIS在伊拉克之间的冲突背景下。在这些情境中,当旁观者被认定为无辜平民时,很少有参与者同意轰炸。然而,当旁观者的身份未知时,支持轰炸的参与者人数增加了两倍多。值得注意的是,约一半的美国参与者支持牺牲未识别旁观者,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是敌人——这一支持率高于对任何已识别目标的支持率,除了已知的敌方作战人员。随后的三个实验采用虚构的战争背景,展示了类似的判断模式。
支持轰炸的倾向与对全战争的信念有关——即在战争期间不应区分军事和民用目标的观念。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样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与美国参与者相比,英国参与者对轰炸的支持较低。这种差异被认为源于国家和文化在全战争问题上的观点差异。
作者建议,这些发现对军事规划者在决定攻击有敌对武装分子和未知旁观者的地点时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反映了人们普遍倾向于将旁观者视为敌人,如果这些个体实际上是无辜平民,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实生活中轰炸造成平民伤亡的事件可能源于这项研究中观察到的相同误判。为了减少平民死亡,未来的研究应专注于减轻这种偏见,劝说决策者更仔细地评估他们的目标。
作者总结道:“不到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支持导致平民伤亡的军事打击,但如果旁观者是‘未识别的’,则有53%会支持该打击。五项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倾向于将未知旁观者视为敌方作战人员而非平民,这可能解释了当代战争中高额的平民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