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黑腿蜱(也称为鹿蜱)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叮咬风险增加。达特茅斯大学最近发表在《寄生虫与媒介》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半数成年黑腿蜱携带引起莱姆病的细菌,而20%到25%的年轻蜱(若虫)也携带这些细菌。
一组来自东北的不同大学、卫生部门和农业机构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元分析,评估1989年至2021年间黑腿蜱的种群和传播引起莱姆病及其他三种蜱相关疾病病原体的能力。该研究集中于多个州,包括康涅狄格州、纽约州、新罕布什尔州、佛蒙特州和缅因州。
缅因州的数据收集始于1989年,而其他大多数州则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收集数据。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或数据质量不足,马萨诸塞州和罗德岛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莱姆病最初在1975年于康涅狄格州的莱姆被识别。其症状可能因病情的进展和严重性而异,可能包括皮疹、发烧、寒战、疲劳、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淋巴结肿胀。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出现更严重和更长期的症状。
该疾病是由细菌《博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包括一些白足鼠、花栗鼠、鸟类和松鼠,能够在它们的血液中携带这种细菌,使它们成为“合适宿主”。黑腿蜱并不是天生携带莱姆病的细菌。然而,当它们以受到感染的宿主为食时,可以获取这种细菌,然后可能通过叮咬将其传给人类。另一方面,白尾鹿被视为“无能宿主”,因为尽管它们是黑腿蜱的食物来源,但并不会传播莱姆病细菌。
黑腿蜱通常在其两年的生命周期中摄取三次血餐:第一次是在它们的初年夏季以幼虫形式;第二次是在接下来晚春(大约5月或6月)以若虫形式;最后一次是在秋季,通常是在9月至11月之间以成虫形式。
通常情况下,蜱需要在一个人身上附着至少24小时,莱姆病细菌才会被传播。虽然成年黑腿蜱由于其较大的体型(约芝麻种子大小)更有可能携带细菌,但人们对若虫的担忧更大,因为它们小得多(约罂粟种子大小),因此更难以检测。
“尽管莱姆病细菌的传播涉及复杂的链条,我们的研究结果突显了黑腿蜱的丰度以及东北地区携带引起疾病病原体的比例,”研究的首席作者卢卡斯·普赖斯解释道。他在研究期间是达特茅斯的地理学博士后研究员,现在是内务部土地管理局的野生动物生物学家。
研究小组调查了黑腿蜱的丰度和莱姆病细菌及其他病原体的存在,允许他们评估蜱的种群和它们携带的病原体在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演变。
“与过去三十年来黑腿蜱和莱姆病的广泛传播相比,我们观察到蜱丰度的变化仅很小。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通常在蜱已经建立良好的地方开始取样,”资深作者乔纳森·温特,达特茅斯大学应用水文气候学组的副教授和主任说。“然而,我们确实观察到携带莱姆病细菌的黑腿蜱比例有所上升。”
这些结果加强了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以及健康专家的建议,他们建议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蜱叮咬,包括在发现携带病原体的蜱的户外活动后进行彻底的蜱检查。尽管在研究之前大部分数据已经公开,研究人员还是在不同州之间标准化了调查,从而构建了美国蜱种群和病原体流行率最为全面的数据集之一,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准。
研究小组目前还在进行另一项研究,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东北地区黑腿蜱和莱姆病的流行程度。
达特茅斯大学生态、进化、环境与社会项目的研究生约瑟夫·萨维奇也参与了这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