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与在香港沿海水域释放杂交石斑鱼相关的重大生态问题,这一做法常与宗教“慈悲释放”仪式相关联。研究表明,被称为虎石斑鱼-巨石斑鱼杂交种(TGGG),或称沙巴石斑鱼,打乱了当地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填补特定生态角色并可能演变为主要捕食者。该开创性研究首次应用先进的DNA元条形码技术来分析这种杂交鱼的饮食,强调了增加公众意识和保护工作以减轻意外生态后果的紧迫需要。
来自香港大学(HKU)生物科学学院(SBS)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SWIMS)的一组生态学家发现,与在香港沿海地区引入杂交石斑鱼相关的重大生态挑战,这通常是传统“慈悲释放”行为的结果。
他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虎石斑鱼-巨石斑鱼杂交种(TGGG),也称为沙巴石斑鱼,如何通过利用特定生态角色来干扰当地海洋栖息地,并有可能崛起为主要捕食者。这项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首次使用创新的DNA元条形码方法探讨这种杂交物种的饮食习惯,强调了公众教育和保护行动以减少意外生态影响的紧迫性。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期刊鱼类生物学与渔业综述上。
杂交石斑鱼:一种受欢迎的市场鱼,潜在的生态风险
TGGG通过水产养殖方式形成,结合了虎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和巨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由于其体型大、快速生长,使其成为香港鱼市场的热门选择。此外,由于其经济效益和体型,它已成为当地慈悲释放习俗的优选物种,在这种习俗中,动物被释放以作为一种精神功德。然而,这些看似利他的行为可能导致重大生态后果。
为了理解释放杂交石斑鱼对当地水域的生态影响,我们的研究团队应用DNA元条形码技术来分析TGGG的饮食。他们是首个利用该技术评估这种杂交物种饮食习惯的团队,通过提取并测序鱼胃内容物中的DNA,使他们能够识别猎物,即使它已经完全消化或腐烂。这种前沿方法为杂交鱼的觅食行为及其在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提供了详细而准确的洞察。
先进的DNA分析揭示危险
研究发现,TGGG是一种强大的捕食者,饮食多样,捕食本地鱼类通常不吃的各种猎物,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通过利用可获得的生态机会和资源或栖息地未充分使用的空白,TGGG扰乱了当地的食物网,预计将繁荣起来,成为主要捕食者。
“我们的研究表明,TGGG不仅仅是另一种引入物种;它有可能大大扰乱食物链和改变沿海生态系统,”香港大学SBS和SWIMS的首席研究员Celia SCHUNTER教授表示。
研究人员警告,杂交鱼的快速生长、体型庞大,以及香港水域缺乏自然捕食者,使其成为一种极具攻击性的物种。这些特征,加上可利用的生态位,代表着对香港沿海环境中海洋生物多样性稳定的真正威胁。
该研究还揭示了慈悲释放行为如何促使非本地物种如TGGG进入当地生态系统。香港大学SBS和SWIMS的博士后研究员兼研究共同作者Arthur CHUNG博士强调了认清这些危险的必要性,他表示:“这项研究突显了认真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性,以减少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意外影响。”
研究人员强调,提高公众意识和实施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于减轻慈悲释放和其他人类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害至关重要。这些举措对于保护香港海洋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