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新研究,传染性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中的基因组变化可能在其耐药性中发挥作用。这些基因组变化可能是由一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TBZ引起的。该研究表明,在农业中使用TBZ可能会加剧抗真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的问题。
根据4月1日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由中国复旦大学的黄光华及其同事发表的研究,传染性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中的基因组变化可能在其耐药性中发挥作用。这些基因组变化可能是由一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TBZ引起的。该研究表明,在农业中使用TBZ可能会加剧抗真菌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的问题。
C. tropicalis是感染人类的最常见真菌之一,虽然许多感染是可以治疗的,但某些感染可能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C. tropicalis及其他真菌的感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许多这些病原体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日益增强。然而,其耐药性背后的生物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推测,这些酵母可能是通过接触抗真菌药物而发展出耐药性,其中抗真菌药物的一个最常见用法是在农业中。当C. tropicalis暴露于农业杀菌剂TBZ时,研究人员发现酵母细胞的基因组变得不稳定,失去了其一半的DNA。
之前认为C. tropicalis需要每条染色体的两个拷贝才能生存,这称为二倍体。然而,这些每条染色体只有一个拷贝的细胞——或单倍体细胞——却持续存在,并且对TBZ和类似的医学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这种染色体的变化如何导致抗真菌耐药性仍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然而,这项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农业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可能是C. tropicalis以及可能其他传染性酵母(如最近出现的“超级细菌”真菌病原体Candida auris)耐药性水平上升的关键因素。
作者补充道:“人类真菌病原体Candida tropicalis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通常接触农业杀真菌剂。本研究报告称,三嗪类杀真菌剂特布康唑能诱导单倍体细胞(具有一套染色体的细胞)的形成,并促进这种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而这种真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专性’二倍体生物(具有两套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