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揭示了大脑对与持续痛苦和快乐相关情绪的处理。一个由李秀安(LEE Soo Ahn)和吴仲完(WOO Choong-Wan)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基础科学研究院(IBS)的神经科学成像研究中心(CNIR)进行研究,和首尔国立大学的崔明焕(CHOI Myunghwan)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的托尔·D·瓦格尔(Tor D. WAGER)合作,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记录参与者在体验持续痛苦和快乐时的大脑活动。
研究已确定与痛苦和快乐体验相关的脑活动模式,包括辣椒素和巧克力的影响。通过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揭示这些模式及其与持续痛苦和快乐的关系。
尽管痛苦和快乐是对立的,但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以前的研究指出了一些对两种感觉做出反应的特定大脑区域。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而在同一人群中直接比较大脑对痛苦和快乐反应的研究仍然不足。
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使用辣椒素和巧克力液体在MRI扫描仪中诱发参与者的持续痛苦和快乐。参与者在体验持续痛苦和快乐时报告了他们的愉悦感和不愉悦感的瞬时变化。参与者的报告显示,在给药辣椒素和巧克力液体的过程中,愉悦感和不愉悦感逐渐增加,之后在给药结束后减少。团队的目标是识别这些动态变化中激活的大脑区域。
文章指出,一组研究团队进行了实验,收集了来自58名参与者的大脑成像数据和实时愉悦感或不愉悦感的评分。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脑数据,发现一组对持续痛苦和快乐都有反应的大脑区域。基于这些共同大脑区域的脑活动模式,团队创建了两个预测模型来测量(1)情感体验的强度,无论其愉悦或不愉悦(称为“情感强度”)和(2)愉悦或不愉悦的程度(称为“情感价值”)。 “我们发现这些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与持久的快乐和痛苦感受相关的情感强度和情感价。这个结果对最初用于训练的58位个体以及另外61位不同测试组的个体都适用。能够预测情感强度和情感价的脑活动模式彼此不同并与特定功能性大脑网络相关联。这表明情感强度和情感价代表大脑机制与痛苦和快乐之间互动的不同方面。尽管先前的研究分别关注这些领域,但我们的研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 IBS副主任吴仲完博士领导了关于相同个体痛苦和快乐体验的研究。他提到,关于两者比较的研究较少。吴博士认为,理解情感价值和强度的大脑活动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痛苦和快乐如何相互作用,以及慢性疼痛患者相关的抑郁的脑机制。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李秀安强调,结果表明痛苦和快乐在愉悦和不适的情感信息上是共享的。他还表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情感感觉及其强度可以在大脑的不同区域处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