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剂量噻嗪类药物与尿钙水平的显著降低相关,且与症状性肾结石发生率降低相关,这基于新的研究发现。
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VUMC)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噻嗪类药物的高剂量会显著减少尿钙,从而导致症状性肾结石的发生减少。这些发现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
噻嗪类利尿剂通常被处方以帮助预防肾结石复发。它们通过直接作用于肾脏,抑制肾小管远端的钠/氯共转运体,从而增加尿液流量,这是肾脏的功能单位。除了预防肾结石,噻嗪类药物还用于管理高血压和消除心力衰竭等情况中的多余液体。
研究的第一作者、VUMC泌尿科副教授瑞安·希(Ryan Hsi)博士表示,这些新数据为早期的多中心试验“氢氯噻嗪用于肾结石复发预防”(NOSTONE)提供了明确性,该试验得出的结论是氢氯噻嗪并未显著降低肾结石复发率。
“我们的发现表明在NOSTONE研究中观察到的钙减少幅度是微小的,可能太小而无法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希博士指出。
“对于患者来说,这表明噻嗪类药物仍然是预防肾结石的有效选择。监测噻嗪治疗期间的钙排泄可能是有益的,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剂量和饮食变化,以实现尿钙的适当降低。”
该研究涉及634名参与者,并显示出比NOSTONE试验中参与者接受不同剂量氢氯噻嗪时更强的高剂量噻嗪与尿钙减少之间的关联。
展望未来,研究人员旨在确定哪些特定类型的噻嗪类药物及其适宜剂量最有效,以及确保长期用药遵从性的最佳策略,因为这些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