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对于经历被认为是较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人的诊断标签,可能会影响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该研究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尼克·哈斯拉姆及其团队进行,发表于2024年8月28日的开放获取期刊《PLOS心理健康》中。
近年来,心理健康疾病的诊断数量显著增加。哈斯拉姆和他的同事探讨了对表现出轻度或边缘症状的个体进行诊断的后果。在他们的研究中,公众被要求根据症状的严重性评估各种示例,严重性从显著低于到明显高于先前研究中建立的诊断标准。
研究的参与者由在线招募的美国成年人组成,他们被呈现了展示不同心理健康障碍轻度或边缘症状的个体的简短场景。在研究1中,261名参与者接收到三种场景,这些场景要么带有标签(“这个人被诊断为___”),要么没有标签,涉及具有重度抑郁症(MDD)、双相障碍(BD)或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症状的个体。在研究2中,684名参与者收到一个带标签或不带标签的场景,描绘某人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强迫症(OCD)或暴食症(BED)。然后,参与者被询问他们对该个体的同情心、对适应措施的支持(例如,“这个人的雇主不应犹豫,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时间来完成与工作相关的任务”)、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治疗的适合性、克服困难的可能性(例如“这个人可能会完全恢复他们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身份与其问题的紧密性(这仅在研究2中包括)。
在研究1中,带标签的个体引发了更多的同情,并被认为更适合接受治疗,而与没有标签的人相比,他们被认为有更持久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研究2中,带标签和不带标签的个体之间的同情心没有显著区别;然而,带标签的个体被认为克服他们困难的可能性较低。参与者的评估因描述的具体障碍而有很大差异,MDD和PTSD引发了明显更高的同情心和支持性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涵盖轻度症状的广泛诊断类别可以促进寻求帮助的行为、同情心和支持,但也可能降低人们对控制感和康复希望的感知。重要的是要承认,症状的强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波动,“轻微”是一个主观的术语。此外,追求或采用诊断标签的决定是一个个人选择,因个体、疾病和社区而异。
作者指出:“对相对轻微的痛苦形式进行标记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的研究表明,虽然它可以促进对个体的更大同情和支持,但它也可能使他们的问题感觉减少可控,并暗示康复更具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