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 – 莱布尼茨灵长类研究所的新研究强调了孟加拉国两种濒危灵长类动物物种的严重问题:法尔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和顶帽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在这些物种的混合群体中,发现并通过基因检测确认了杂交种。如果杂交现象持续下去,将威胁到其中一种或两种物种的存在(国际灵长类动物学杂志)。
在五年的时间里(2018-2023),由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的博士候选人坦维尔·艾哈迈德(Tanvir Ahmed)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检查了孟加拉国东北部的猴群。他们发现98个研究群体中,有8个同时包含法尔猴和顶帽猴,其中三个群体显示了两种物种的杂交个体。实验室进行的基因分析确认了一只杂交种,其母亲是顶帽猴,父亲是法尔猴。此外,一只表现出杂交特征的雌性被发现是母亲,这表明至少一些杂交种是有生育能力并且能繁殖的。
杂交:全球日益令人担忧的议题
尽管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杂交并不常见,但在相关物种栖息地交叉的地方可能会发生。砍伐森林、栖息地破碎化和灵长类动物狩猎等人类活动可能导致更小、孤立的种群,从而增加杂交的可能性。研究的主要作者坦维尔·艾哈迈德表示担忧:“有生育能力的杂交种的存在尤其令人担忧,因为这表明这些濒危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可能会永久改变它们的遗传未来。”该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克里斯蒂安·鲁斯(Christian Roos)强调了更广泛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问题。当栖息地被摧毁时,动物之间的不当混合导致的杂交可能导致一种或两种物种的灭绝。”
呼吁行动:保护森林和研究对于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研究还发现,保护良好的森林支持更高数量的猴群,而管理不善的森林则无法。然而,这些森林中的许多区域规模过小且不连通,无法保障物种的长期生存。坦维尔·艾哈迈德坚持认为:“优先考虑国家的森林保护至关重要。不采取行动可能导致不仅仅是两种猴类物种的损失,还可能损失孟加拉国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森林保护之外,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杂交的理解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是必要的。合著者迪特马尔·齐纳(Dietmar Zinner)表示:“这项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号召点。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来形成有效的长期保护计划。额外的研究将明确杂交的范围、人类干扰的影响以及减轻最恶劣影响的策略。”
在孟加拉国东北部,法尔猴数量不足500只,顶帽猴数量不足600只,急需采取行动。它们的生存取决于立即采取的措施,包括保护森林和建立连接它们栖息地的廊道。
未来方向
作为其博士研究的一部分,由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和德国学术交流服务处(DAAD)支持的坦维尔·艾哈迈德将进行大规模的猴群遗传研究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预计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制定一个旨在保护孟加拉国猴类的针对性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