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是欧洲最普遍的蜱传播传染病。在奥地利,预计每年约有70,000例新病例产生。这种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受影响者长期的健康问题。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理解感染如何运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他们已经找到了创造不依赖于抗生素的靶向治疗的潜在方向。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
该科学团队由维也纳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感染病学和免疫学中心的Margarida Ruivo和Michiel Wijnveld领导,在他们的研究中集中于伯氏疏螺旋体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RMS)。RMS作为伯氏疏螺旋体细菌的保护机制,在抵御外源遗传物质(DNA)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被视为这些病原体的基本免疫系统。“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和表征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和伯氏伪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的RMS,这两种细菌是导致欧洲莱姆病的主要元凶,以及它对细菌在宿主感染期间生存的重要性,”研究负责人Michiel Wijnveld解释了他们的研究背景。
靶向疗法作为抗生素的潜在替代
为了深入研究RMS,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涉及对伯氏疏螺旋体细菌的DNA进行修饰和分析。他们发现,DNA甲基化是一种小分子附着于细菌自身DNA的过程,对于保护细菌免受外源DNA的侵害至关重要。额外的实验揭示,通过预先甲基化DNA分子以模拟细菌自身DNA,这些细菌吸收新遗传物质的能力显著提高。这一发现为研究伯氏疏螺旋体如何在宿主如人类中维持自身提供了平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尚未探讨的研究和开发针对莱姆病的创新疗法的策略,这种策略不依赖于抗生素。该团队特别有兴趣探索作为替代治疗选项的噬菌体疗法。这种方法使用噬菌体——一种专门针对细菌的病毒——特定攻击病原体。“通过进一步研究,这种方法有可能减少我们对抗生素的依赖,并有助于防止抗生素耐药性,”Wijnveld表示。
莱姆病被认为是欧洲最广泛的蜱传播疾病。当人类被携带感染的蜱虫叮咬时,便会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细菌。来自同一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奥地利每四只蜱虫中就有一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为了有效治疗,应该在诊断出莱姆病后立即使用抗生素。如果感染被忽视过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和关节炎症、神经系统问题,以及治疗后持续症状。目前,尚无针对莱姆病的疫苗。与一般认识相反,针对TBE的疫苗并不能提供对莱姆病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