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了脑功能由于脑血管疾病(CeVD)引起的干扰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之间的重要关系,这对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认知能力产生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Medicine)杨璐琳医学院转化磁共振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周倩慧(Juan Helen Zhou)进行了一项新研究,揭示了与各种CeVD指标相关的特定脑连接模式。这个模式在与AD结合时,对认知衰退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有显著贡献。研究结果强调了CeVD作为全球性脑连接干扰者的重要角色,这改变了我们对其在痴呆症中贡献的理解。
CeVD在AD患者中很常见,并且是老龄化和痴呆研究的重要焦点。这个术语涵盖了一系列影响大脑血管和血流的疾病,包括中风、脑动脉硬化(当大脑中的动脉因斑块积聚而变窄或变硬时发生),以及影响微小血管的小血管疾病。这些疾病通过阻碍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损害大脑。
这项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阿尔茨海默协会杂志》的研究分析了529名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的脑功能,从认知功能正常的人到被诊断为AD的人。通过观察CeVD标志物和脑活动模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人员识别出脑中的独特连接模式,这与脑扫描中发现的四个CeVD指标的升高水平显著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在认知衰退和大脑萎缩方面,血液生物标志物 与CeVD连接模式之间的差异影响。虽然这两个因素都对认知能力和脑容量的纵向衰退有所贡献,但研究没有发现它们以协同方式共同作用的证据,表明它们可能通过各自的途径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 周副教授表示:“我们发现,与关键阿尔茨海默病血液生物标志物相结合的CeVD相关脑网络表型,可以为未来认知衰退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展提供重要见解。我们的结果强调了与脑连接相关的标志物在追踪认知衰退中的潜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痴呆风险的人,并强调结合神经影像学和血液生物标志物数据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重叠疾病的机制的必要性。” 该研究的首位作者、周副教授团队的高级研究员苏显莹博士(Joanna Su Xian Chong)提到:“这一模式说明了多个脑血管疾病标志物如何共同在广泛范围内影响脑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与CeVD相关的模式与血浆 (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物)结合后,对长期结果产生了不同和叠加的影响。二者从一开始就与认知衰退和大脑萎缩之间存在联系,但并没有互动以增强彼此的影响。”周副教授和苏博士还参与了NUS Medicine的睡眠与认知中心以及健康长寿与人类潜能转化研究项目。 展望未来,该团队计划研究与CeVD相关的脑通信模式是如何受到CeVD指标的严重程度、原因和位置影响的,随着疾病的进展。他们还打算探讨这一模式如何与各种AD标志物相互作用,并在多个领域中促进脑退行性病变及认知衰退。此外,他们希望评估这些脑网络特征是否能作为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追踪目前和未来的认知衰退,特别是在有痴呆风险的个体中。这些见解可能会比标准影像技术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并帮助早期识别长期的认知结果。最终,他们的目标是深入理解CeVD和AD相关的大脑机制,为早期检测和持续监测疾病铺平道路,进而推动先进影像工具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