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合物,可能用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这是一种导致失明的遗传性眼病。这些化合物通过虚拟筛选方法被发现,相关研究发表于1月14日的开放获取期刊《PLOS Biology》中,作者为凯斯西储大学的Beata Jastrzebska及其团队。
视网膜色素变性通常涉及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视网膜蛋白质视紫红质的错误折叠。这种错误折叠导致视网膜细胞退化,最终导致进行性失明。迫切需要小分子能够正确折叠视紫红质,以帮助美国大约10万人受到此病影响的患者。目前的实验疗法通常采用类视黄醇化合物,如合成维生素A衍生物,但这些化合物对光敏感且可能具有毒性,面临多重挑战。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虚拟筛选法识别出能够与视紫红质结合的新药物样分子,帮助稳定其结构并促进其在细胞内的正确折叠和转运。他们发现了两种非类视黄醇化合物,满足这些标准,并能有效穿越血脑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实验室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在123种不同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变体中增强了36种视紫红质的表面表达,包括最常见的变体。此外,这些化合物还在模拟此病的小鼠中提供了对视网膜退化的保护。
作者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任一化合物治疗均增强了这些小鼠视网膜的整体健康和功能,延长了其光感受器的寿命。”然而,他们强调,在开始人类试验之前,必须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合物或类似化合物。
根据作者的说法,“视紫红质基因的遗传突变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这是一种进行性且目前无法治疗的疾病,最终导致失明。这项研究确定了小分子药物伴侣,可以减轻各种视紫红质突变的有害影响体外,并减少RP小鼠模型中的光感受器细胞死亡,展示了预防视力丧失的有希望的新治疗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