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认为精神实践是和平与灵感的来源。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实践也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被体验:许多人在这些实践中感到无聊——这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后果。最近发表在学术期刊《传播心理学》上的结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并提供了对这一现象的迷人见解,这一现象迄今为止只受到很少的关注。
即使无聊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主题,但精神无聊在研究中至今仍然被大大忽视。维也纳大学和埃塞克斯大学的心理学家们决定关注这一“盲点”,惊讶地发现无聊在精神实践中频繁发生——并且可以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控制-价值理论为研究提供基础
控制-价值理论(CVT)为这项调查提供了学术框架。CVT认为,无聊——一种不愉快、厌恶的情绪,特征是时间感知的变化、思维的游离和想要逃避当前情况的渴望——主要受两种因素驱动:对正在进行活动的感知控制和我们对其附加的主观价值。来自维也纳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的第一作者托马斯·戈茨表示:“当我们在一项活动或任务中感到被过度挑战或未能得到充分挑战时——这是不适当的控制水平的一个标志——无聊就会产生。当我们认为活动价值低时,亦会产生无聊。”
多种原因与深远后果
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分析了五种典型的精神背景(瑜伽、冥想、静修、天主教讲道和朝圣),研究人员对1200多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精神无聊的主要触发因素实际上是感到被过度挑战或未能充分挑战,以及对进行精神活动的个人相关性的缺乏。这两者都对实践中的动机和正念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严重削弱其积极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精神背景中的无聊可能构成一个严重障碍,从而减少这些实践的转化力量,”戈茨说。
危机时期与寻求意义
在一个由全球危机塑造的世界中,如气候危机和社会紧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精神实践寻求方向。然而,研究表明,感知到的无聊可能抑制这一过程。“个性化调整精神实践并反复强调其相关性和意义,以促进其对我们社会的转化价值是很重要的,”教育心理学家戈茨说。基于CVT,研究团队建议更好地个性化精神实践,并更好地回应参与者的需求。“精神教师应与参与精神实践的人保持积极对话,讨论他们是否感到被过度挑战或未能充分挑战。此外,他们应强调精神实践对充实生活的相关性,”戈茨解释道。这些措施可以有助于减少精神无聊并最大化精神实践的积极效果。
这项关于精神无聊的首个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研究团队为证明精神实践中无聊的负面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