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研究,人们在帮助他人时表达情感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帮助是否被欢迎、被怨恨或被回报。
根据华盛顿州大学卡森商学院的最新研究,人们在帮助他人时表达情感的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帮助是否被欢迎、被怨恨或被回报。
这项研究由管理学助理教授斯蒂芬·李(Stephen Lee)主导,发现表达感激和同情等情感的帮助者更可能被视为出于真正动机,并更可能促进信任和未来的合作。相反,当帮助者表现出骄傲或蔑视时,他们的动机常常受到质疑,从而削弱了关系并降低了回报的可能性。
“在工作场所,我们通常鼓励帮助行为,但并非所有的帮助都被视为一样,”李说。“不仅仅是你是否在帮助,而是你如何帮助 – 以及你表达的情感 – 影响着人们的反应。”
这篇研究论文《情感信号:帮助者的情感表达如何影响动机归因、关系质量和回报》是与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D·约翰逊(Michael D. Johnson)共同撰写的,并发表在《管理学院期刊》上。
虽然过去的研究通常将帮助行为视为普遍积极的,但新的发现表明,接受者在决定是否信任和回报帮助时,积极解读情感暗示。
“接受者并不是被动的;他们会捕捉到情感信号并用它们推测某人为什么会提供帮助,”李说。“如果他们感觉到帮助者的动机是出于自利或义务,这会影响他们对帮助的感知以及是否愿意回报。”
这些发现基于三项研究和一项初步的试点研究,参与者包括职场成年人和学生。参与者被要求回忆现实世界中的帮助经历,参与行为实验室中的互动任务,或对模拟和同事互动的情景作出反应。
在所有研究中,社会交往情感一致地导致了对亲社会动机的感知、更强的关系和更大的回报意愿。
对于领导者和管理者而言,这项研究强调了情感表达在塑造合作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李建议,应当培养一个让员工对同事感到真心感激并对他人挑战产生自然同情感的工作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鼓励帮助行为本身。
“源于感激或对他人关心的帮助更可能创造积极、持久的关系,”李说。“如果领导者能在帮助团队时展现这种情感,就会为更支持和参与的工作环境定下基调。”
在个人层面,员工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获得帮助的经历或练习换位思考来受益,这些方法自然能够促进更真实的情感和社会联系。
“当我们表达真诚的感激或同情时,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谋福利,”李说。“我们在增强工作场所关系,建立更加韧性的合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