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项研究涉及超过24,000名参与者,发现拥有广泛的朋友可以增强整体福祉并加强社会纽带,尽管个体通常更喜欢与与自己相似的人共处。该研究由伯明翰大学主导,发表在《心理科学》上,利用了来自10,000多个家庭的24,726名成人的数据。研究考察了如何根据年龄、种族、收入和教育情况构建人们的社会网络。其目标是了解同类偏好(对相似人群的偏好)对社会凝聚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伯明翰大学的副教授米格尔·拉莫斯博士表示:“随着全球多样性的不断增加,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越来越多地有机会与不同背景和社会特征的人交流。然而,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吸引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我们的结果显示,即使人们倾向于围绕身边的相似者,那些有着多样化社交网络(包括相似和不同个体)的人,报告社区内部的团结感更高,且这与个人幸福感的提升相关。”
该研究考察了四种类型的网络同类性:种族、年龄、收入和教育。研究人员在这些类别中将参与者朋友群体的范围测量在0到100%的尺度上。他们还评估了参与者的生活满足感和对社会团结的看法。
研究显示,社会团结感和满意度与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无论在种族、年龄、收入和教育方面的相似性如何。研究发现,当朋友群体中一半的个体在年龄、种族、收入或教育上存在差异时,人们的幸福感达到最高。这种友谊中的多样性促成了更强的连接感和整体幸福感。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因为拥抱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促进社区内部更大的社会和谐和集体福祉。这项研究还可以为旨在促进和谐与包容性的政策和倡议提供指导。多样性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在教育、职场和社区环境中都可见一斑。拉莫斯博士表示,拥抱多样性在加强社会纽带和改善整体社会团结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多样的社交网络与最高水平的社会凝聚力相关。这样的凝聚力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提供了证据表明,来自不同群体的人们无论年龄、收入、种族或其他特征如何,能够从和谐共处中受益。伯明翰大学的社会政策教授、该研究的合著者马特·贝内特补充道:“虽然与具有相似特征的人交往可能带来熟悉感和舒适感,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拥抱多样性对于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促进韧性和适应能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