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识别食源性病原体,这种方法比现有技术提供了更快、更具成本效益和更优越的解决方案。他们的微流控芯片利用光进行多种病原体的同时检测,并通过3D打印制造,简化了大规模生产和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定制。研究人员预计,他们的方法将简化筛查程序,防止受污染的食品进入消费者手中。
偶尔,因污染而召回食品,这引发了消费者对他们所消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担忧。不幸的是,召回可能发生得过晚,无法防止个别人士生病。
尽管食品行业在打击病原体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污染仍然发生,导致出现疾病。一个主要问题在于现有用于筛查有害病原体的工具不足,往往无法充分保护公共健康。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和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在AIP出版社的AIP Advances期刊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新型食源性病原体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在速度、经济性和有效性上优于现有技术,旨在改善筛查流程,防止受污染的食品进入消费者手中。
即使使用最先进的检测方法,识别污染病原体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这些病原体的多样性及其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检测这些病原体很困难,”作者冯思璐解释道。“此外,在大型食品样本中准确、快速地检测低浓度病原体,区分它们与非病原微生物,并处理各种食品类型的复杂性,都是显著的挑战。”
虽然现有的方法如细胞培养和DNA测序确实存在,但在大规模实施时难度较大。并非每批食品都能进行广泛测试,导致一些污染物在质量控制中遗漏。
“现有方法受限于结果时间长、依赖专用设备和经过培训的人员,以及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的困难,突显了改进检测技术的必要性,”冯说。
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新方法,设计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利用光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通过3D打印制作的这个芯片,易于大规模生产,并可以定制以针对特定病原体。
该芯片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定制用于检测一种特定的病原体,使其能够快速检测常见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极低时也能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使其与检测表面结合,改变其光学特性以供识别。
“这种方法可快速有效地检测多种病原体,得到的结果易于解读,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冯强调。
团队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设备,以提高其在食品筛查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