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伦勃朗如何利用特定的砷硫化物颜料来产生“金色”色调。荷兰国家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化学家们揭示了伦勃朗使用特殊砷硫化物颜料实现“金色”涂料效果的办法。通过采用先进的光谱方法,他们能够在其著名作品《夜巡》的一个重要部分中识别出存在的副辰砂(黄色)和半非晶副辰砂(橙红色)颜料。这个发现得到了相关历史文件分析的进一步支持,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伦勃朗故意将这些独特的砷硫化物颜料与其他颜色混合,以形成辐射的金色效果。
这一发现详细记录在科学期刊《遗产科学》上,由阿姆斯特丹大学范霍夫分子科学研究所的博士生Fréderique Broers和Nouchka de Keyser以及来自荷兰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他们确定,伦勃朗故意选择了这种不常见的颜料混合物,以表现站在背景中的维尔赫姆·范·鲁滕巴赫中尉的双排扣袖子和刺绣的短外套。中尉位于两位主要人物的右侧,站在射击公司场景的前面,旁边是弗朗斯·班宁·可克船长。
罕见的颜料
砷硫化物颜料的识别是2019年开始的广泛研究计划《夜巡行动》的一部分,该计划继续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对这幅画的全面X射线荧光(MA-XRF)检查先前表明,在范·鲁滕巴赫的服装某些区域存在砷和硫。这使得研究人员怀疑著名的砷硫化物颜料——黄砷 (orpiment) 和红砷 (realgar) 的存在。然而,从这幅艺术品中提取的两小片颜料的细致分析与这一假设相矛盾。将光学显微镜与微拉曼光谱、电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结合的尖端技术揭示了更不寻常的砷硫化物形式,副辰砂(黄色)和半非晶副辰砂(橙红色)。
颜料样本SK-C-5_017的显微切片。这幅图展示了不同颜色的黄、橙和红颜料的晶体,其确切成分通过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确定。图片由荷兰国家博物馆提供。
故意选择
副辰砂出现在历史艺术作品中,通常被归因于辰砂的劣化。然而,由于副辰砂和半非晶副辰砂均匀分布,且颜料保持不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替代解释。他们认为,伦勃朗故意选择这些颜料来复制范·鲁滕巴赫服装中的金色元素。对黄色副辰砂颜料施加热量会形成红色的半非晶变种。这与铅锡黄和朱红(红色汞硫化物)颜料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所需的金色光泽。
这一化学洞察得到了关于砷硫化物颜料使用的历史记录的详细检查的支持。证据表明,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比先前承认的有更多种类的砷颜料。这些颜料很可能通过从德国/奥地利和威尼斯到阿姆斯特丹的既定贸易路线到达。此外,还有关于伦勃朗同时代的威廉·卡尔夫(Willem Kalf, 1619-1693)使用类似颜料混合的记载。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伦勃朗故意使用副辰砂和半非晶副辰砂,以及铅锡黄和朱红,来制作独特的橙金色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