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基本的、未满足的需求,寻找解决方案来加强和维持健康的肠屏障,同时解决肠漏的问题。最近的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益生菌菌株,Bifidobacterium bifidum BB1,它改善了肠屏障的功能,并保护肠道免受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这项研究的细节发表在爱思唯尔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上,可能为创造创新的、针对性的益生菌治疗方案铺平道路,供患有炎性肠病(IBD)和其他相关炎症性疾病的个体使用,如与肠屏障受损相关的脂肪肝病或酒精性肝病。
首席研究员Thomas Y. Ma,医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赫尔希医疗中心表示:“迫切需要无毒的、患者友好的产品,如益生菌,用于治疗与肠漏相关的IBD和其他炎症性疾病。我们的研究表明,BB1是一种精确的益生菌菌株,具有显著增强肠屏障功能的独特能力,同时减轻炎症的发生。”
患有活跃性IBD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β。IBD患者的肠组织、血液和粪便中的TNF-α水平明显升高,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TNF-α在促进IBD患者的炎症中至关重要,针对TNF-α的治疗已被证明对这种活动性疾病有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中心之前的研究表明,BB1显著加强了肠上皮屏障,并对由硫酸去氧葡萄糖钠诱导的炎症提供保护。
马博士进一步解释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BB1通过抑制一种Toll样受体(TLR)-2信号转导途径,阻碍了TNF-α诱导的肠道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这一机制阻止了NF-kB p50/p65和MLCK基因的激活。我们还发现一种称为PPAR-γ的蛋白质是肠细胞健康的关键介导因素,在保护肠屏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PPAR-γ激动剂,特别是罗格列酮,给予活跃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导致疾病活动指数得分显著下降和生活质量改善。”
马博士总结道:“这些研究揭示了BB1这一独特益生菌菌株的新细胞内机制,突显了其在促进健康和治疗炎症性疾病如IBD方面的潜力,通过维持健壮的肠屏障,防止导致肠漏或肠屏障破坏的情况。”
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以消化道的炎症为特征。受损的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是导致IBD发展的重要因素。被诊断为IBD的患者表现出肠屏障受损,其特征是通透性增加和腔道抗原的更大穿透。肠道内衬的上皮细胞形成对有害腔道物质的保护性物理和功能性屏障,如细菌抗原、毒素、消化酶和消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