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胎儿腹腔的炎症,通常是由于肠道穿孔引起的,可能是由胎便中存在的蛋白质触发的。这一结论来自神户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该研究创建了一种小鼠模型,以促进对这种复杂情况的研究和药物开发。
胎儿的粪便称为“胎粪”,通常是无菌的。然而,当它因肠道穿孔泄漏时,会导致腹腔炎症,这种情况被称为“胎粪腹膜炎”。这种情况对宝宝构成严重风险,死亡率在10%-15%之间,且尚未确定原因或治疗方法。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神户大学的儿科医生藤冈和道及其团队决定在小鼠中模拟这种情况。考虑到小鼠和人类之间的肠道发育差异——新生小鼠的肠道相当于人类孕12周后的胎儿——团队认为小鼠仔的体型较小使得外科诱导这种情况不切实际。因此,他们创建了一种来自人类新生儿的胎粪混合物,并将其注射到小鼠仔的腹腔中。随后,他们评估了这种情况的发展,并在各种治疗下监测小鼠仔的死亡率。
在他们发表在《儿科研究》期刊上的论文中,结果表明抗生素治疗对死亡率没有影响,表明细菌不是原因。然而,当胎粪混合物在注射前经过热处理——从而改变其蛋白质的结构——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一发现暗示胎粪中的蛋白质,特别是消化酶,可能是炎症的原因。
这项研究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其他实验中,藤冈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小鼠仔在胎粪给药后的生化和基因表达谱。通过将这些结果与之前开发的模型进行比较,该模型注射了成年小鼠的肠道内容物,他们识别出了不同的症状。他们认为,他们的模型对胎粪引起的炎症是特异性的,使其成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症的宝贵工具。
藤冈和他的团队对他们的发现充满信心,认为这将有助于寻找治疗这种每大约3.5万次活产中出现的情况的有效方法。他们在总结中强调他们简单且可重复的小鼠模型对推进对胎粪腹膜炎的理解的潜力。
本研究获得了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号18K15710和20K08229)、森永星会基金会、川野昌纪纪念公益财团儿童医学推广基金会和日本儿童研究基金会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