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通常称为全膝关节成形术,医生通常旨在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实现中性姿势,而不是与患者的初始对齐相匹配。九州大学最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维持患者的自然对齐可能是有益的。这项研究于2024年10月1日在《骨与关节杂志》上发表。
当膝关节因受伤或关节炎而受到损害时,日常活动如行走、坐下和跑步可能会变得极为痛苦。在严重损伤的情况下,骨科医生建议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以修复受损的关节,并通过实现中性对齐来缓解疼痛。
然而,中性对齐并不总是对应于患者的原始位置,这导致骨科专家对恢复患者的自然对齐是否可以带来更好的术后结果存在不同意见。本项研究旨在阐明这一问题,并制定全面的围手术期规划和膝关节置换手术处理的指南。
该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个分类系统,称为膝关节冠状面对齐(CPAK)。该系统根据两个关键因素对潜在的膝关节对齐进行分类。第一个因素是髋膝踝角;大负角使膝盖向外倾斜,而显著的正角则导致向内定位。第二个因素是关节线角,描述了水平线与一条想象的线之间的角度,后者连接股骨与胫骨相接的地方。
研究团队,包括来自九州大学医院骨科的医学博士小西年树和副教授濑尾聪,旨在调查手术前后CPAK分类的变化是否与恢复结果的显著差异有关。他们收集了231名在2013年至2019年间于九州大学医院因骨关节炎接受膝关节置换的患者的数据。通过X光图像,研究团队在手术前后评估了CPAK分类和膝关节对齐参数。他们还向患者分发了一份问卷,生成了反映症状、整体满意度、身体活动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标准化评分。
在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手术后膝关节对齐根据CPAK分类发生变化的患者,其长期恢复结果显著较差。特别是,手术后关节线角向外倾斜(远离另一条腿)的患者也报告了更差的整体结果。
这项研究强调了在手术中准确反映患者的自然对齐的重要性,以促进最佳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发现可能会显著影响全球的膝关节置换外科实践。
“小西表示:“我们的结果可能会帮助外科医生在未来的临床情境中制定全膝关节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规划和执行策略。通过专注于恢复患者的原始对齐,可能会在术后取得更好的结果。”他进一步补充道:“这种方法可能有助于应对在全膝关节成形术后观察到的恢复体验的变异性,为膝关节对齐的更个性化策略铺平道路,有可能在骨科程序中建立新的标准。”
鉴于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团队打算在未来的努力中采用前瞻性方法。“我们旨在将CPAK分类整合到围手术期规划中,以每位患者的自然膝关节对齐作为手术目标。得益于我们中心采用的机器人辅助技术,我们现在可以以卓越的准确性进行全膝关节成形术,确保我们密切遵循围手术期计划,”小西说。
研究人员对这些举措能够提高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标准充满信心,使患者在手术后能够享受更健康、无痛、更加活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