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全球人们将颤音R音与粗糙的质感和锯齿状的形状联系在一起,而L音则与更光滑的质感和更平坦的形状相关。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关系可能比著名的bouba/kiki现象还要普遍。
英国伯明翰大学于11月20日在《美国声学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呈现了“声音象征”最强的例子之一——语音声音与其意义之间的直接关系。
伯明翰大学语言学和传播学副教授Marcus Perlman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语音声音产生了一种质感和形状的感觉。在一项早期研究中,我们发现R音在描述粗糙表面的形容词中比描述光滑表面的形容词更为普遍,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一个单词的声音与其描述的质感之间的一种相似性。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探讨颤音R音与粗糙概念之间的感知联系。
“bouba/kiki效应是语言中最被认可的声音象征实例,其中像’bouba’这样的虚构词与圆形匹配,而’kiki’则与尖锐的形状相对应。我们之前通过与多种语言的说话者进行实验展示了bouba/kiki效应,但R/L效应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更强且更一致的关联。这类跨模态的对应关系可能在口语语言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影响我们用来描述质感和形状的术语。”
从阿尔巴尼亚语到祖鲁语
研究人员通过在线和现场实验对1,030名精通28种语言的成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语言包括祖鲁语、阿尔巴尼亚语、丹麦语、英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波斯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普通话、泰语、达基语和帕里库尔语。参与者查看了两条线的图像——一条锯齿状和一条直线——并想象用手指沿着每条线移动。然后,他们听到一段录音,包含了颤音R(如西班牙语中的卷舌音“R”)和L音,将每种声音与其中一条线匹配。
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在任何呈现顺序下都一致地将R与锯齿线匹配,将L与直线匹配。颤音R与锯齿线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独立试验中有94%的匹配率,紧随其后的是将L匹配到直线的84%。使用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等语言的说话者表现出100%的完美匹配率,而包括阿尔巴尼亚语和普通话的语言说话者的匹配率最低,仅为70%。
尽管该音在某些语言中缺失,但颤音R与粗糙感之间的关联在所有语言的说话者中都很明显。例如,帕里库尔语的说话者虽然其语言中没有颤音R,但仍然达到了100%的匹配率。此外,即使是普通话和日语等不常使用颤音的语言的说话者也将其视为粗糙和锯齿状。
几乎普遍的语音与质感之间的联系
该研究呈现了语音声音与触觉和视觉相关的感官特性的标志性关系中最有力的实例之一。
伯明翰大学语言学教授Bodo Winter评论道:“我们的实验结果比bouba/kiki效应的跨文化研究更为一致。几乎所有参与我们研究的人员都认为R比L更粗糙,与bouba/kiki效应相比显示出15%的更强关联。这一模式在各个文化中均一致,每个语言组都展现出相同的联系。这与bouba/kiki不同,后者在某些语言中并不成立。因此,R/L与粗糙/光滑之间的关系可能代表了迄今为止记录的最强的声音象征之一。”
此外,尽管不同语言的总体匹配率较高,但以舌间颤音R为主要语言的参与者的正确匹配率(86.6%)略低于那些不使用此音作为主要变体的参与者(89.8%)。这表明传统的声音使用可能减少其标志性影响。
Perlman博士总结道:“颤音R是最引人注目的语音声音之一。它以难以掌握而闻名,一些语言甚至为无法发音的人提供了特定的术语(如意大利语中的’Erre moscia’)。然而,颤音R在多种语言中意外地广泛。这让人困惑,为什么如此困难的声音如此普遍。我们认为R的标志性特征对此做出了贡献。这种声音传达出强烈的质感和形状,具有出色的表现力,这种特性鼓励其使用,尽管发音上具有挑战性。此外,它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声音,发音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