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近期研究揭示了与慢性创伤性脑病(CTE)相关的脑萎缩模式,即大脑萎缩。这项研究表明,反复的头部冲击是导致大脑褶皱基部的特定脑退化模式的原因,称为皮质沟。
由波士顿大学阿尔茨海默病与CTE中心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旨在阐明与慢性创伤性脑病(CTE)相关的异常脑萎缩模式背后的原因,称为萎缩。该研究发表在《神经病理学杂志》上,呈现了新的证据,表明反复的头部冲击是导致位于皮质褶皱基部的特定类型脑退化的驱动因素。
CTE是一种进展性脑病,通常与接触性运动相关,其特征是大脑中tau蛋白的积聚。之前的计算机模型表明,在大脑快速旋转期间,皮质褶皱经历了显著的压力。这项研究代表了首次尝试量化CTE中脑退化模式的努力,并证实反复的头部损伤与细胞损失、萎缩以及大脑褶皱中tau病理的积累相关联。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性脑萎缩在包括额叶、海马、下丘脑、乳头体和丘脑等多个区域也很明显。
该研究分析了185名有接触性运动历史的运动员和52名非运动员对照的脑样本。一些重要发现包括:
• 在额叶褶皱中,皮层显著变薄和神经元密度下降,尤其是在CTE的晚期阶段。
• 在接触性运动中花费的时间与皮层变薄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提示反复的头部冲击可能具有累积效应。
• 神经元的损失与tau蛋白的积累相关,而皮层的变薄可能也涉及与tau无关的过程。
• 突触蛋白的变化表明,受CTE影响的大脑中存在持续的损伤与修复循环。
VA和Bedford医疗系统的神经病理学家、病理学与实验医学副教授托尔·施泰因(Thor Stein)博士表示:“皮质沟对头部冲击特别敏感,导致这些区域发生显著的神经退行性变化。这些发现对理解CTE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有助于识别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这一研究强调了接触性运动中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同时提供了新见解,阐明神经退行性变如何促进与CTE相关的认知和行为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