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病毒,与埃博拉密切相关,具有50%的死亡率,但其在人类细胞中的感染过程仍不太明确。目前没有批准的治疗方法。为了填补我们应对大流行的重大空白,明尼苏达大学和中西部抗病毒药物发现中心(AViDD)的研究人员研究了这种致命病毒如何与人类细胞连接。
苏丹病毒,埃博拉的近亲,致死率为50%,但关于其如何感染细胞仍然知之甚少。目前没有批准的治疗方法。为了应对这一大流行准备的关键空白,明尼苏达大学和中西部抗病毒药物发现中心(AViDD)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这种致命病毒如何附着于人类细胞。
与埃博拉相似,苏丹病毒通过与NPC1结合进入细胞,NPC1是一种在胆固醇运输中发挥作用的蛋白质。通过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研究人员能够清晰地定义苏丹病毒如何与人类NPC1受体相互作用。他们的研究发现,苏丹和埃博拉病毒的受体结合蛋白之间有四个显著的氨基酸差异,这使得苏丹病毒与人类NPC1的结合强度比埃博拉高九倍,可能解释了其更高的致死率。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还估计了与苏丹和埃博拉密切相关的其他三种丝状病毒的受体结合亲和力。他们进一步探讨了苏丹病毒如何与被认为是丝状病毒自然宿主的蝙蝠NPC1受体相连接。这些发现为理解苏丹病毒如何感染细胞及其进化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可能的治疗开辟了途径。
该研究发表在《通讯生物学》上,由中西部AViDD中心的共同主任和药理学教授李芳博士主导。研究团队包括研究生付凡、研究科学家叶刚博士、药理学系的研究助理海莉·特纳-哈伯德和摩根·赫伯斯,以及霍梅尔研究所的刘斌博士。该研究得到了NIH资助申请U19AI171954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