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识别出可能负责失聪的新候选基因。
已识别出可能负责失聪的新候选基因。
先天性失聪(自出生起的听力损失)很常见,影响着大约每千名在英国出生的婴儿中的一名。这种状况影响儿童的交流、社交和认知发展以及整体生活质量。它主要是由基因中的突变引起的,但许多这些基因仍待发现。理解导致失聪的确切突变可能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伦敦国王学院的发展神经生物学专家安德里亚·斯特赖特教授表示:“人类遗传学方法已识别出数百个‘失聪位点’——与失聪相关的染色体区域。这些区域包含许多基因,而挑战在于识别出突变时导致失聪的基因。”
这项研究由伦敦国王学院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进行,发现了所谓的‘失聪基因’的新候选者。
在之前的研究中已识别出导致听力损失的蛋白质Six1中的突变,因此研究团队将调查重点放在该蛋白质调控的基因上。
研究人员使用基于计算的方法从小鸡胚胎的耳部前体细胞中预测了超过150个可能的Six1靶点(最终形成整个内耳的细胞)。
选择其中四个靶点进行进一步研究后,他们发现Six1与调节其表达的DNA区域结合,并且降低Six1的水平会阻止这些基因的激活。
研究团队随后展示出大多数在小鸡中发现的基因在人类耳部前体细胞中也表达,并且其中四分之一的基因落在与失聪相关的染色体区域内。
安德里亚·斯特赖特教授表示:“发现一些由Six1调控的基因位于失聪位点区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使它们成为先天性听力损失的致病基因的优先候选者。”
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些控制Six1靶基因表达的DNA区域在鸟类和人类中是保守的。这一发现表明,尽管经过了6亿年的进化,Six1及其分子机制在鸟类和人类中仍然相似。因此,它们可能控制耳朵发育中的基本生物过程。
安德里亚·斯特赖特教授补充道:“像我们研究的这些DNA调控区域,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是非常不寻常的。我们发现它们在鸟类和人类之间非常相似,表明了它们的重要角色。”
研究团队认为,进一步研究Six1及其调控的基因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控制耳朵正常发育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