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格罗宁根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和奥尔登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室实验,发现将温度从37升高到40摄氏度导致两种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率提高,但使第三种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率降低。如果这些发现在人类患者中得到证实,控制发热可能有助于抗击抗生素耐药性。抗微生物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影响着全球的病原体,并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重大公共健康和发展问题。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从37升高到40摄氏度的轻微温度上升显著增加了大肠杆菌的突变率,可能助长了耐药性的形成。如果这些发现能在人类患者中得到确认,控制发热可能为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提供一种新方法。该研究发表在《JAC-抗微生物耐药性》期刊上。
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重大威胁,可以通过开发新药物或预防耐药性的发展来对抗。根据Timo van Eldijk的说法,温度会影响细菌的突变率。该研究旨在了解发热期间温度的上升如何影响抗生素耐药性方面的突变率。
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三种抗生素,发现大多数关于耐药突变的研究降低了环境温度。然而,没有研究使用超过正常体温的适度升高。这促使他们调查高温对突变率的影响。
Van Eldijk的学生Eleanor Sheridan进行了一个实验,使用37或40摄氏度的E. coli细菌。这些细菌随后接触三种不同的抗生素,以观察它们的反应。该研究旨在评估温度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团队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抗生素——环丙沙星、利福平和氨苄青霉素。结果显示,对于两种药物,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更高的温度导致耐药突变率的增加。这项研究为温度与细菌抗生素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氨苄青霉素在发热温度下被发现降低了耐药率。Van Eldijk表示:“为了确保这一结果,我们实际上在格罗宁根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的两个不同实验室中重复了用氨苄青霉素的研究,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研究人员还发现,氨苄青霉素效能的温度依赖性能够解释这一结果,并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这解释了为什么在40摄氏度时氨苄青霉素耐药性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我们的研究表明,发热抑制药物的微小变化可以产生显著影响。”Van Eldijk总结道,温度对抗微生物耐药性的突变率有重大影响。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因为其他因素,如生长速度,似乎没有同样的效果。如果这些发现在人类中得到证实,可能会导致解决抗微生物耐药性的新策略。例如,可以通过发热抑制药物降低温度或在较高温度下使用更有效的抗微生物药物。研究团队建议,优化抗生素和发热抑制方法的组合可能成为对抗抗生素耐药性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