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现场音乐会时,观众成员由于与声波的生物同步而能够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联系。然而,这种生物反应背后的具体过程尚未完全理解。最近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音乐诱导的心率同步在个体内部往往比在随机选择的个体之间更为一致。该研究还表明,认知的个体差异会影响生理反应和同步性。
共同输入同步是一种现象,暴露于相同输入的系统或生物体表现出类似的反应。例如,个体在音乐会中听音乐时可能会经历情感同步。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副教授野村亮太提议,音乐诱导的心率同步可能是理解剧院环境中大量观众集体行为的关键。以往的研究表明,基于生理信号(例如心率)的个体之间的相关性通常较低。探索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共同输入引发的同步性的研究表明,这种弱相关源于个体内意识处理与心率之间的有限连接。这种个体内相关性难以直接操控。因此,野村博士的研究旨在通过反复让相同个体暴露于共同输入来消除处理中的个体差异。
野村博士最近于2024年5月28日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这项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个体内部的生理与认知过程同步性比不同个体之间更为显著。该研究突出强调,心率对音乐的响应同步依赖于听众的生理反应的一致性,而不是他们的情绪或音乐偏好。根据野村博士的说法,这项研究为在剧院中美学体验的可重复性提供了见解。
调查深入探讨了基于音乐聆听期间记录的瞬时心率数据的个体间和个体内相关性。为了评估情绪对音乐诱导心率同步的影响,参与者在不同的日子里聆听同一音乐作品。类似地,为了衡量音乐偏好对心率同步的影响,该研究比较了研究者选择的音乐作品与一个深受个人共鸣的作品对个体反应的影响,这两个作品呈随机顺序展示。
研究结果揭示,个体对音乐的心率反应在时间上显著更为一致,相较之下,不同个体之间反应的相关性要弱得多。野村博士指出,个体间相关性始终无法与个体内相关性相匹敌,无论参与者的音乐品味和每日情绪如何。研究者总结,音乐诱导的心率同步依赖于对音乐刺激生理反应的一致性,而非临时的情绪或动机。
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集体人类情感铺平了道路,以增强剧院表演的体验。通过识别影响心率同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反应的因素,该研究为表演艺术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见解。野村博士强调,这项研究的影响可能有助于根据观众数据,如表演者的技能水平,预测剧院表演的成功,从而提升剧院体验。此外,开发增强可靠性的设备可能促进多个观众生理状态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