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体从童年走向更年长的成年阶段,他们通常表现出较低水平的自恋,正如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一项研究所强调的。然而,个体在自恋方面的差异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这意味着在童年时期表现出较高自恋水平的个体在成年后可能会保持这一特征。
“这些发现是重要的,因为高水平的自恋可以影响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自恋个体本身,还影响他们的家庭和朋友,”瑞士伯尔尼大学的首席作者乌尔里希·奥斯特博士表示。
该研究发表在期刊 心理学公报 上。
奥斯特和他的团队分析了来自51项纵向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涉及37,247名参与者(52%为女性,48%为男性),年龄在8到77岁之间。这些研究中的许多跨越了几十年,主要在美国、加拿大、西欧、中国和新西兰进行。
研究人员将自恋的类型分类为主动型、自反型和神经质型。主动型自恋包括雄心勃勃、优越感和强烈的欣赏需求等特征;自反型自恋包含傲慢、特权、冷漠和缺乏同情心;而神经质型自恋则涉及情绪不稳定和过度敏感。
总体而言,该研究显示,自恋的三种类型从童年到老年都有所减少,其中主动型自恋略有下降,而自反型和神经质型自恋则有着更显著的下降。
尽管出现了这种下降,个体相对于同龄人的自恋水平在时间上保持了相对一致性。在童年时期表现出较高自恋水平的个体倾向于在成年后保持这一趋势。
“这种长期的稳定性表明,自恋是一种持久的人格特质,”奥斯特评论道。
由于大多数分析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和西欧,奥斯特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在更为多样化的国家和文化中考察自恋。
此外,奥斯特认为,未来的研究应探讨随着年龄增长自恋下降背后的原因。他推测,个体在成年期承担的角色,如伴侣、父母或员工,可能有助于更成熟人格特质的发展,包括较低水平的自恋。